24.治吐血 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服之。(《勝金方》) 25.治牙衄屬虛火者 人參、玄參各二錢或五七錢。水煎服。(《外科大成》二參湯) 26.治鼻衄不止 人參一錢,蓮子心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新汲水調下。(《圣濟總錄》參蓮散) 27.治血氣妄行,勢若涌泉,口鼻俱出,須臾不救 人參、側柏葉各一兩。上為細末,飲服二錢,飛羅面二錢和勻,用新汲水調如稀面糊,服之。(《杏苑生春》參柏飲) 28.治老人氣虛淋證 人參、白術、山梔仁、木通。上等分為咀,水煎,食前服。(《古今醫(yī)統(tǒng)》引《經驗秘方》) 29.治癃閉 人參、麻黃各一兩。水煎服。(《時方妙用》) 30.治一切水氣,通身腫滿 人參一兩半,葶藶子四兩(鍋內鋪紙炒黃)。為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湯下。空心,食前,日三服。(《衛(wèi)生易簡方》) 31.治山嵐瘴瘧,不以久近,或寒或熱,或寒熱相兼,或連日或間日或三日一發(fā) 人參(去蘆頭)、常山(銼)、青蒿(去根梗)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明日當發(fā),今日午時用酒一大盞調,分作三服。一更盡時一服,三更一服,五更一服。(《百一選方》大效人參散) 32.治月經不行,四肢虛腫 人參、茯苓各一兩,白術二兩。上(口父)咀,水一盞半,棗肉子一個,食前服。(《普濟方》三物湯) 33.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 人參(去蘆)、干姜(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局方》小黃龍) 34.治婦人產后血入于肺,面黑發(fā)喘欲死者 人參一兩,蘇木二兩。水煎,頓服。(《婦人良方》參蘇飲) 35.治產后虛勞發(fā)熱 上黨人參、銀州柴胡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三錢,大棗一枚,生姜三片,水一中盞,煎六分,不拘時服。日再服,以愈為度。(《奇效良方》愚魯湯) 36.治癰 人參、蛤粉、朱砂各等分。上為末,豬心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金銀湯下。(《醫(yī)林集要》參朱丸) 37.治小兒驚后瞳仁不正 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直指方》) 38.治痘疹不起,為因平日氣血不足,或勞力氣弱 人參、黃芪、當歸、白術、陳皮各等分。上(口父)咀,水煎熟,熱服。(《杏苑生春》人參當歸飲) 39.治便毒腫硬,不消不潰,疼痛無已,此一服即能止痛 人參五錢,大黃五錢。酒水各一鐘,煎到一鐘,入乳香、沒藥末各一錢,空心食前服。(《赤水玄珠》止痛絕妙散) 40.治瘡瘍久不收口 人參,凈口嚼爛,罨瘡上自斂。(《瘍醫(yī)大全》)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名醫(y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藏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又云馬藺為之使,消胸中痰,主肺萎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海藥本草》:味甘,微溫。主腹腰,消食,補養(yǎng)藏腑,益氣,安神,止嘔逆,平脈,下痰,止煩躁,變酸水。 《日華子本草》: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開寶本草》:味甘,微溫,無毒。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類法象》: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肺,氣促、短氣、少氣。補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藥性賦》:味甘,氣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三: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肺寒則可服,肺熱還傷肺。 《湯液本草》:氣溫,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陽中微陰,無毒。 《象》云: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肺,氣促,短氣少氣。補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心》云:補氣不足而瀉肺火,甘溫而補陽利氣。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之。益脾與干姜同用,補氣。里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不足也。 《珍》云:補胃,喘嗽勿用,短氣用之。 《本草》云: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液》云: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若便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天之地,即手太陰也,為清肅之臟,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若傷熱則宜沙參。沙參味苦甘,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人參補五臟之陽也;沙參苦微寒,補五臟之陰也。安得不異! 易老云:用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云:沙參主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細末,酒調服方寸匕,立瘥。 《日華子》云:治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參代人參,取其甘也。若微苦則補陰,甘者則補陽。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一臟也,不可不知。 《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與黎蘆相反,若服一兩參入蘆一錢,其一兩參虛費矣,戒之! 《本草發(fā)揮》:成聊攝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 潔古云:人參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少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病,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佳。《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止渴,生津液也。肺虛者用之,又能補胃。治喘嗽則勿用,短氣則用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