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人參《青陽客! 【名稱】 人參 【英文】 Ginseng 【拉丁文】 Radix Ginseng 【異名】 人銜、鬼蓋(《本經(jīng)》),土精、玉精、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地精(《廣雅》),侮腴、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原植物人參又名:神草(《吳普本草》),百尺杵(《本草圖經(jīng)》)。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肺、脾、心、腎經(jīng)。 【功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藥用】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 Panax ginseng C. A. Mey. [P. schin-seng Nees] 的根。 【應(yīng)用】 1. 用于氣虛欲脫,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無論因于大失血、大吐瀉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即有大補元氣,復(fù)脈 固脫之效,如獨參湯。近年報道,獨參湯可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如兼見四肢逆冷,陽氣衰微者,可配附子以益氣回陽,即參附湯(現(xiàn)代制劑有參附注射液);若兼見汗多口渴,氣陰兩傷者,可配麥冬、五味子以益氣斂陰,即生脈散(現(xiàn)有生脈注射劑)。 2. 用于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等證。人參能補益肺氣,可配黃芪、五味子等同用;若喘促日久,肺腎兩虛者,常 與胡桃肉、蛤蚧等補益肺腎藥同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 3. 用于脾氣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等證。人參亦能補脾益氣,常配白術(shù)、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藥同用,如四君子湯。 4. 用于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及消渴等證,有益氣生津之效。治身熱汗多,口渴脈虛,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治消渴證,可與天花粉、生地黃、黃芪等同用。 5. 用于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有補氣安神益智之效。可單用,亦可配伍生地、丹參、酸棗仁等養(yǎng)血安神藥同用,如天王補心丹。 此外,對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及陽萎證,能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可隨證配伍解表、攻里藥,以挾正祛邪。 【注意】 實證、熱證及濕熱內(nèi)盛正氣不虛者禁服。不宜與茶同服。反藜蘆。 1.《雷公炮炙論》:“夏中少使,發(fā)心痃之患也。” 2.《本草經(jīng)集注》:“惡溲疏,反藜蘆。” 3. 徐之才《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引自《綱目》) 4.《藥性論》:“惡鹵堿。” 5.《千金要方》:“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fā)則煩熱,頭項強。” 6.《珍珠囊》:“咳嗽勿用之,短氣用之。” 7.《湯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8.《醫(yī)學(xué)入門?本草》:“陰虛火旺吐血者慎用。” 9.《月池人參傳》:“忌鐵器。”(引自《綱目》) 10.《藥品化義》:“脾胃熱實,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結(jié),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11.《本草備用》:“惡人溲。” 12.《馮氏錦囊?藥性》:“熱毒盛、血熱痘初禁用。” 【用法用量】 3.00 - 30.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形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生者1片五出復(fù)葉,3年生者2片五出復(fù)葉,以后每年遞增1片復(fù)葉,最多可達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ㄆ5~6月,果期6~9月。 生于海拔數(shù)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野生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北部,現(xiàn)吉林、遼寧栽培甚多,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種栽培。 【產(chǎn)地】 野生品稱山參、野山參,主產(chǎn)于東北長白山區(qū)大小興安嶺。如將較小的山參,經(jīng)人工移植于林下,10余年后挖出者稱移山參,習(xí)慣上認為品質(zhì)不及山參。 栽培品稱園參,主產(chǎn)于吉林撫松、集安、靖宇、長白、安圖、通化、渾江、敦化、樺甸、舒蘭等市縣,遼寧桓仁、寬甸、本溪、新賓、清原等市縣,黑龍江五常、尚志、東寧、寧安等地。 野山參產(chǎn)量較少,主產(chǎn)于吉林撫松、集安、長白、靖宇、安圖等地,遼寧桓仁、寬甸等地,黑龍江寧安、東寧等地亦產(chǎn)。 【品種考證】 人參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上品!秳e錄》載:“如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無令見風(fēng)。”《本草經(jīng)集注》載:“上黨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國所獻即是,形長而黃,狀如防風(fēng),多潤實而甘……人參生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本草圖經(jīng)》載:“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陰近椴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葉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后生兩椏五葉,末有花莖;至十年后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桿;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后結(jié)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泰山出者,葉稈青,根白,殊別。”《綱目》載:“于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非產(chǎn)地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fēng),去皮者堅白如粉。”《綱目拾遺》載:“人參子如腰子式,生青熟紅,如小黃豆大。”以上所載的人參產(chǎn)地、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和生藥形狀等,均與現(xiàn)今人參相符。 ①陶弘景:“人參,形長而黃,狀如防風(fēng),多潤實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于上黨;次用高麗,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實用并不及上黨者。其為藥切要,亦與甘草同功而易蛀?,唯內(nèi)器中密封頭,可經(jīng)年不壞。人參生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曰:“三丫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樹相尋。?樹葉似桐,甚大,蔭廣,則多生陰地。”②《植物名實圖考》:“人參,昔以遼東、新羅所產(chǎn)皆不及上黨,今以遼東、吉林為貴,新羅次之;三姓、寧古塔亦試采,不甚多,以苗移植者秧參,種子者為子參,力皆薄。”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