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人參《中藥全書》 【名稱】 人參 【拼音】 Renshen 【英文】 Ginseng 【日文】 ニンジン 【拉丁文】 Radix Ginseng . 【異名】 人銜、鬼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黃參、玉精、血參、土精《吳普本草》,地精《廣雅》,金井玉闌、孩兒參《本草綱目》,棒錘《遼寧主要藥材》。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jīng)。 【功效】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藥用】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 【應用】 1.用于氣虛欲脫,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無論因于大失血、大吐瀉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即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效,如獨參湯。近年報道,獨參湯可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如兼見四肢逆冷,陽氣衰微者,可配附子以益氣回陽,即參附 湯(現(xiàn)代制劑有參附注射液);若兼見汗多口渴,氣陰兩傷者,可配麥冬、五味子以益氣斂陰,即生脈散(現(xiàn)有生脈注射劑)。 2.用于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等證。人參能補益肺氣,可配黃芪、五味子等同用;若喘促日久,肺腎兩虛者,常與胡桃肉、蛤蚧等補益肺腎藥同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 3.用于脾氣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等證。人參亦能補脾益氣,常配白術(shù)、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藥同用,如四君子湯。 4.用于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及消渴等證,有益氣生津之效。治身熱汗多,口渴脈虛,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治消渴證,可與天花粉、生地黃、黃芪等同用。 5.用于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有補氣安神益智之效。可單用,亦可配伍生地、丹參、酸棗仁等養(yǎng)血安神藥同用,如天王補心丹。此外,對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及陽萎證,能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可隨證配伍解表、 攻里藥,以挾正祛邪。 【注意】 實證、熱證及濕熱內(nèi)盛正氣不虛者禁服。不宜與茶同服。反藜蘆。 1.《雷公炮炙論》:“夏中少使,發(fā)心痃之患也。” 2.《本草經(jīng)集注》:“惡溲疏,反藜蘆。” 3.徐之才《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引自《綱目》) 4.《藥性論》:“惡鹵堿。” 5.《千金要方》:“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fā)則煩熱,頭項強。” 6.《珍珠囊》:“咳嗽勿用之,短氣用之。” 7.《湯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8.《醫(yī)學入門·本草》:“陰虛火旺吐血者慎用。” 9.《月池人參傳》:“忌鐵器。”(引自《綱目》) 10.《藥品化義》:“脾胃熱實,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問,噎隔便結(jié),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11.《本草備用》:“惡人溲。” 12.《馮氏錦囊·藥性》:“熱毒盛、血熱痘初禁用。” 【用法用量】 入湯劑,5~10g;用于急重證,劑量可酌增為15~30g。宜文火另煎兌服。研末吞服,每次1.5~2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主根粗壯,肉質(zhì),圓柱形或紡錘形,外皮淡黃色,下端常分叉,頂端有根莖。莖單一,直立。掌狀復葉輪生莖端,通常一年生者(指播種第二年)生1復葉,由3小葉組成,二年生者亦生1復葉,由5小葉組成,三年生者生2復葉,四年生者生3復 葉,五年以上者生4~6復葉,葉柄長6~13cm;中央一片小葉最大,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8~12cm,寬3~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 下延,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有稀剛毛。傘形花序頂生,總花梗由莖頂葉柄中央抽出,長7~27cm,有小花4~40余朵;花萼5齒裂;花 瓣5,淡黃綠色;雄蕊5;子房下位,3室,常有1~2室不孕,花柱2;花盤環(huán)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熟時鮮紅色,內(nèi)含種子2粒;ㄆ 6~7月,果期7~9月。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北部。生于深山陰濕林下;吉林、遼寧有大量栽培。山東、山西中條山、湖北利川福寶山等地亦有栽培。 【產(chǎn)地】 野生品稱山參、野山參,主產(chǎn)于東北長白山區(qū)大小興安嶺。如將較小的山參,經(jīng)人工移植于林下,10余年后挖出者稱移山參,習慣上認為品質(zhì)不及山參。栽培品稱園參,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山西、山東、湖北及北京等地有引種試種。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忌強光和高溫,適宜生長溫度20~25℃;對土壤選擇較嚴,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或中性砂質(zhì)壤土為佳,堿性土不宜栽培。忌連作。過去采取毀林栽參,現(xiàn)主產(chǎn)區(qū)利用農(nóng)田、荒山和林下栽參。用種子繁殖。由 于種子需在一定溫、濕度下完成胚后熟階段,因此,播前一般需經(jīng)催芽處理,于8月上旬(即種子成熟)將種子砂埋,溫度15℃左右,水 分保持在10%~15%為宜,約2個月后種子有裂口,即可播種。未經(jīng)催芽處理的種子出苗則需一年左右時間。播種:分春、秋及夏播,播前作畦,高25~30cm,寬1.1~1.3m,畦間作業(yè)道寬2~2.5m,參畦南北走向。秋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春播 在4月上、中旬,播前將種子與砂(1:1)混句后放入坑內(nèi)催芽,覆土10cm左右,種子有裂口時播種,撒播或點播,株行距3×3cm,播 后覆±4~5cm;撤播每平方米用種量約50g,點播約25g。夏播種子不需處理,于6月中旬播上年采收的干種子,也可于7~8月采下成熟種 子立即播種。播種后,用草簾、枯枝等覆蓋畦面,防止土壤干燥及凍害。夏播或秋播種子都在5月上旬出苗。移栽:育苗2~3年后,經(jīng)1~2次移栽倒簾。于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或春季(4月下旬)移栽,以秋栽成活率高,移栽時選健壯 無病參苗,按大小分等分別栽植。2~3年生幼參苗,行株距20cm×10cm;4~5年生大參苗,行株距25cm×10cm。參苗斜栽,芽苞朝北, 根須平展朝南,與地平線成約30度的角度,覆土深度按參苗大小而定,7~12cm。田間管理:出苗前搭蔭棚,棚架前檐高1~1.3m,后譫高O.7~lm,上面蓋草簾、蘆葦簾或木板,透光度20%~30%;每年松土除草2~3 次;秋季參苗枯萎,割除枯株集中燒毀,結(jié)合畦面整理用草覆蓋,以保濕、保溫、防凍;四年生以上的人參,開始開花結(jié)實,應及時摘 蕾;注意排澇與灌溉。病蟲害防治:早春苗期有立枯病、猝倒病發(fā)生,可用70%五氯硝基苯粉劑200倍液澆灌病區(qū),深灌3~5cm;成株期地上部分主要病害有 斑點病、疫病、炭疽病,以雨季為發(fā)病盛期,可噴1:1:120波爾多液,于展葉后噴射,每年噴3~4次,每10天一次;根部有菌核病與銹 腐病,用50%多古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澆灌病穴。蟲害主要有金針蟲、螻蛄、地老虎等,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淋灌或人工 捕殺。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