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桂枝《青陽客棧》
【名稱】
桂枝
【英文】
Cassia Twig
【拉丁文】
Ramulus Cinnamomi
【異名】
柳桂《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經》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
解表散寒,溫通經脈,通陽化氣。
【藥用】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應用】
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屬于傷寒太陽病,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桂枝辛溫行散,透達營衛,善于外行肌腠,祛除風寒,而奏解表之功。若太陽傷寒,身熱惡寒無汗,可配麻黃同用,以祛風散寒、發汗解表,如《傷寒論》麻黃湯;太陽中風,身熱惡風有汗,可配芍藥同用,以調和營衛,解肌發表,如《傷寒論》桂枝湯;若外感風寒兼有頭項強痛,可配葛根同用,以解表舒筋,如《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兼有咳嗽氣喘,可配厚樸、杏仁同用,以下氣平喘,如《傷寒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至于外感風寒,表證未解,里熱又盛,又可配黃芩同用,以外祛表邪,內清里熱,如《古今錄驗方》陽旦湯;表證未解,里實便閉,可配大黃同用,以外祛表邪,內攻里實,如《傷寒論》桂枝加大黃湯;傷寒太陽少陽合病,可配柴胡、黃芩同用,以解肌發表,和解少陽,如《傷寒論》柴胡桂枝湯。
用于寒邪入絡,痹痛,肢冷等癥。桂枝辛甘溫煦,達于四肢,能溫通經絡,祛除寒邪,而具除痹痛,療麻木,愈肢冷之功。若寒濕痹痛,可配附子同用,以祛寒濕,止痹痛,如《傷寒論》桂枝附子湯;血痹肌膚麻木,可配黃芪,芍藥同用,以益氣血,溫經絡,如《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血虛寒凝,手足厥冷,配當歸、細辛同用,以祛寒邪,通血脈,如《傷寒論》當歸四逆湯。
用于寒凝血瘀,經閉,癥瘕等癥。桂枝辛散溫通,能入營血,溫通血脈而奏通經、消癥之功。若血瘀經閉,經行腹痛以及癥瘕結塊,可配桃仁、牡丹皮同用,以溫經活血,如《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治下焦蓄血,少腹急結或瘀滯經閉,痛經,可配桃仁、大黃同用,如《傷寒論》桃核承氣湯。
用于胸痹,心動悸等癥。桂枝溫煦散寒,又善通胸陽,助心陽。若胸痹胸痛,可配積實、薤白同用,以通陽止痛,如《金匱要略》枳實薤白桂枝湯;若心動悸,脈結代,可配炙甘草、人參、阿膠同用,以溫助心陽,復脈,如《傷寒論》炙甘草湯。
用于痰飲支滿,小便不利等癥。桂枝溫通陽氣,能化陰寒。若陰寒阻遏,陽氣不宣,致津液不能輸布,水濕停滯,形成痰飲支滿,可配茯苓、白術,以健脾滲濕,溫陽化痰,如《傷寒論》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寒飲喘嗽,配麻黃、細辛、半夏,以溫化寒痰,止咳平喘,如《傷寒論》小青龍湯;若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可配茯苓、豬苓、澤瀉同用,以溫陽利水,如《傷寒論》五苓散。
此外,桂枝配茯苓、甘草,功能溫助心陽,可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如《傷寒論》茯苓桂技甘草大棗湯;配芍藥、飴糖,功能溫中緩急,可治虛寒腹痛,如《傷寒論》小建中湯;配龍骨、牡蠣,功能溫通心陽,鎮驚安神,可治心悸、煩躁,如《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再加芍藥,有調和陰陽,收斂固澀作用,可治遺精、虛汗之癥,如《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注意】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用法用量】
1.50 - 30.00 g
【形態】
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幼枝多有四棱,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平滑有光澤,下面有疏柔毛。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9,3輪,第三輪的每一花絲基部有腺體2個;子房卵形。漿果紫黑色,橢圓形,具淺杯狀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產地】
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云南亦產。以廣西產量最大。國外主產于越南,柬埔寨亦產。
【品種考證】
出自《唐本草》。《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
【商品規格】
桂枝:又名桂枝段。為桂枝原藥材切成的瓜子片。鎮驚安神,可治心悸、煩躁,如《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再加芍藥,有調和陰陽,收斂固澀作用,可治遺精、虛汗之癥,如《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注意】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用法用量】
1.50 - 30.00 g
【形態】
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幼枝多有四棱,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平滑有光澤,下面有疏柔毛。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9,3輪,第三輪的每一花絲基部有腺體2個;子房卵形。漿果紫黑色,橢圓形,具淺杯狀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產地】
主產于廣西、廣東、福建,云南亦產。以廣西產量最大。國外主產于越南,柬埔寨亦產。
【品種考證】
出自《唐本草》。《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