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guī)格】
桂枝:又名桂枝段。為桂枝原藥材切成的瓜子片。鎮(zhèn)驚安神,可治心悸、煩躁,如《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再加芍藥,有調(diào)和陰陽,收斂固澀作用,可治遺精、虛汗之癥,如《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注意】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慎用。
【用法用量】
1.50 - 30.00 g
【形態(tài)】
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幼枝多有四棱,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平滑有光澤,下面有疏柔毛。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9,3輪,第三輪的每一花絲基部有腺體2個;子房卵形。漿果紫黑色,橢圓形,具淺杯狀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福建,云南亦產(chǎn)。以廣西產(chǎn)量最大。國外主產(chǎn)于越南,柬埔寨亦產(chǎn)。
【品種考證】
出自《唐本草》。《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fā)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fā)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
【商品規(guī)格】
桂枝:又名桂枝段。為桂枝原藥材切成的瓜子片。 桂木:又名桂枝木。為粗枝剝?nèi)テぃ偾谐闪~片狀的藥材。
桂尖:又名桂枝尖。為桂枝梢鍘成的小段。
廣眉尖:產(chǎn)于廣東、廣西的桂枝尖。因形狀似眉,故名。
以上商品以枝嫩、外表棕紅、斷面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國產(chǎn)桂以企邊桂質(zhì)量最優(yōu),進(jìn)口桂以清化桂質(zhì)量最優(yōu)。
【化學(xué)成分】
含揮發(fā)油0.2%~0.9%,油中主成分桂皮醛70%~80%,以5~6年生的植株含油量高,油中不含芳樟醇(linalool),可作提取桂皮油的原料。
【藥理作用】
1. 桂枝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以其所含成分桂皮醛作用最強。
2. 桂枝煎劑及其所含桂皮醛有降溫解熱、抗驚厥作用。
3. 桂枝揮發(fā)油被吸收后,經(jīng)肺排泄,可稀釋其分泌液的粘稠度,產(chǎn)生祛痰、止咳作用。
4. 在體外試驗中,桂枝醇提取物對多種球菌、桿菌、霍亂弧菌及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70%醇浸液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 桂枝有利尿作用。
6. 桂枝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7. 在體外試驗中,桂枝能完全抑制凝血酶促進(jìn)纖維蛋白原變?yōu)槔w維蛋白的作用,并能顯著延長牛凝血酶凝聚人體纖維蛋白原時間,有顯著抗凝血作用;桂枝提取物可顯著抑制膠原及ADP所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
8. 桂枝有擴張血管作用,可明顯增加冠脈循環(huán),并對外周血管有擴張作用,增強血液循環(huán)。
9. 桂枝有保護心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10. 桂枝還有健胃、促進(jìn)汗腺分泌的作用。
【采收加工】
肉桂定植2年后,春、夏季剪取嫩枝,去葉,趁鮮切段,曬干。
【炮制】
1.桂枝:除去雜質(zhì),稍泡,洗凈,潤透,切薄片,晾干。
2.蜜桂枝: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凈桂枝片內(nèi)拌勻,悶潤,置炒置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晾干。每桂枝100kg,用煉蜜12kg。
3.桂枝木:取10mm以上的粗枝,削去皮,稍浸泡,潤透,切薄片,晾干。
4.桂枝尖:取桂枝的細(xì)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或小段,晾干。
5.炒桂枝:取凈桂枝片或段入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汁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xì)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上執(zhí)下水)(上執(zhí)下水)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2.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水六升,煮取三升。(《傷寒論》桂枝去芍藥湯)
3.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滿,脈浮虛而澀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4.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5.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shù)五兩,知母四兩,防風(fēng)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6.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煎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二服。(《金匱要略》枳實薤白桂枝湯)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