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薇《青陽客棧》
【名稱】
白薇
【英文】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拉丁文】
白薇 Radix Cynanchi Atrati ,蔓生白薇 Radix Cynanchi Versicoloris
【異名】
葞、春草(《爾雅》),芒草(《爾雅》郭璞注),白幕、薇草、骨美(《別錄》),白微(《綱目》),白龍須(《植物名實圖考》),龍膽白薇(《藥材資料匯編》),山煙根子、拉瓜瓢(《全國中草藥匯編》),巴子根、金金甲根(《青島中草藥手冊》),老君須(陜西、湖南、四川、貴州),老虎瓢根(陜西、江蘇),婆婆針線包(貴州、云南),東白薇(上海)。原植物白薇又名:直立白薇、三百根、百蕩草、苦膽草、雙角果、老龍角、羊奶子(《中藥大辭典》),牛角膽草、山煙、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底線補、山老瓜瓢;蔓生白薇,又名:蔓白薇(《中藥志》),半蔓白薇(《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白花牛皮消(《中國藥用植物圖鑒》),變色白前(《東北植物檢索表》)。
【性味歸經】
味苦、咸,性寒。歸肺、肝、胃經。
【功效】
清熱益陰,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藥用】
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 [ Vincetoxicum atratum (Bunge)Morr. et Decne. ] 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 的根。
【應用】
用于外感熱病,發熱不解。白薇苦能降泄,咸入血分,寒能清熱,故能清熱涼血,善清虛熱,亦清實熱,兼能透散。治陰虛外感發熱,可與薄荷、豆豉、玉竹等同用,如《重訂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湯。溫熱病邪入營分、血分,可與生地、玄參,石膏、大青葉等同用,用于陰虛發熱、產后虛熱及溫病后期余熱不退。白薇有清熱益陰之功,故善退虛熱,配當歸、人參、甘草治產后血虛發熱;配生地黃、地骨皮、青蒿等又可治溫病恢復期陰液耗傷、余熱不退。
用于肺熱咳嗽,肺氣壅塞。白薇入肺經,具有清泄肺熱之功,常配貝母、款冬花、百部,以清熱化痰,宜通肺氣,如《普濟方》治肺實鼻塞方。
用于熱淋,血淋。白薇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配白芍、木通、滑石之類,增強清熱通淋之功。
用于咽喉腫痛,瘡癰腫毒及毒蛇咬傷。白薇能清熱解毒,單用本品有效,或搗汁含咽,或搗敷患處。
《得宜本草》:“得桂枝、石膏、竹茹,治胎前虛煩嘔逆;得人參、當歸、甘草,治產后血厥、昏冒。”
【注意】
血分無熱、中寒便滑、陽氣外越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5.00 g
【形態】
1.白薇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于多數細長的條狀根,根長達20cm以上,直徑2~3mm,外皮土黃色。莖直立,綠色,圓柱形,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0cm,寬3~7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絨毛,尤以葉背及脈上為密;側脈6~7對;ǘ鄶,在莖梢葉腋密集成傘形聚傘花序;無總花梗,花深紫色,直徑約10mm,花萼綠色,5深裂,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幅狀,5深裂,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緣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先端具一圓形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長圓狀膨大;柱頭扁平。蓇葖果單生,長5~9cm,直徑5~15mm,先端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長約4mm;種毛白色,長約3cm;ㄆ5~7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或樹林邊緣。分布于東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
2.蔓生白薇
與白薇相似,區別在于:植物體不具白色乳汁,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葉質地較薄。花小,初黃綠色,后漸變為暗紫色,花冠裂片內面被柔毛。
生于山地灌木叢中。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產地】
1.白薇 產于東北、華北、華東及西南等地。主產于安徽、湖北、遼寧等地。銷全國。
2.蔓生白薇 產于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銷全國。
【品種考證】
白薇始載于《本經》,列為中品。《別錄》謂:“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陰干。”《本草經集注》云:“近道處處有,根狀似牛膝而短小爾。”《本草圖經》曰:“今陜西諸郡及滁(今安徽滁州)、舒(今安徽安慶)、潤(今江蘇丹徒)、遼(今山西左權)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三月采根,陰干用,今云八月采。”并附“滁州白薇”圖。蘇頌所言“頗類柳葉”的白前,可能系指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Decne.) Schltr.,但其附圖卻似白薇C. atratum Bunge!毒然谋静荨分赋霭邹“頗類柳葉而闊短”,其附圖與《植物名實圖考》附圖和今之白薇基本一致。
《本草乘雅半偈》曰:“根似牛膝而細,長尺許,色黃微白,芳香襲人者,白薇也;色白微黃,折之易斷者,白前也。”《增訂偽藥條辨》云:“白薇,產山東者,根皮赤黃色,內白黃色,形類牛膝,實心,頭下有細須根,短而柔軟可曲!冻搜拧吩,根似牛膝而細長,色黃微白。此即白薇,與《本經》之說吻合。陳嘉謨曰,白前形似牛膝,粗長堅直,空心有節,色黃白色,折之易斷,乃與近時白前形狀亦符合。”
按白薇與白前,自古就有混淆,但兩者生境不同。白薇生川谷,白前生溪邊、洲渚沙磧,可資區別。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