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銀柴胡《中藥學7版》
【名稱】
銀柴胡
【拼音】
Yinchaihu
【出處】
《本草綱目拾遺》
【概述】
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產于我國西北部及內蒙古等地。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后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
清虛熱,除疳熱。
【應用】
1.陰虛發熱。本品甘寒益陰,清熱涼血,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為退虛熱除骨蒸之常用藥。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多與地骨皮、青蒿、鱉甲同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
2.疳積發熱。本品能清虛熱,消疳熱,故用治小兒食滯或蟲積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發焦枯等癥,常與胡黃連、雞內金、使君子等藥同用,以共奏消積殺蟲,健脾療疳之效;亦可與梔子、人參、薄荷等同用,如柴胡清肝湯(《證治準繩》)。
【注意】
外感風寒,血虛無熱者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甾體類、黃酮類、揮發性成分及其他物質。
2.藥理作用:本品有解熱作用;還能降低主動脈類脂質的含量,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此外,本品還有殺精子作用。
【參考文獻】
1.《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虐熱從髓出,小兒五疳羸熱。”
2.《本草便讀》:“銀柴胡,無解表之性。從來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兒疳熱,大人勞熱,大抵有入肝膽涼血之功。”
3.《本草正義》:“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固虛熱之良藥。”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