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胡黃連《青陽客棧》
【名稱】
胡黃連
【英文】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Picrorhizae
【異名】
割孤露澤(《開寶本草》),胡連(《本草正義》),假黃連(《全國中草藥匯編》)。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
退虛熱,消疳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藥用】
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和胡黃連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 的根莖。
【應用】
用于陰虛內熱及疳熱。胡黃連苦寒入血分,善清臟腑、骨髓中邪熱及陰分伏熱,凡陰律虧損,熱自內生以及小兒疳熱,咸可用之。治潮熱盜汗,低熱不退,五心煩熱,形瘦顴紅,常與銀柴胡、地骨皮、知母配用,以清虛熱,退骨蒸,方如《證治準繩》清骨散。治小兒疳熱,肚腹膨脹,大便不調,可于黨參、白術、山楂等健脾和胃藥中加入本品清肝脾伏熱,使熱除脾健。疳熱較重者,《全幼心鑒》又以本品配雄黃、五靈脂、豬膽汁為丸服,以加強清疳熱,殺蟲消積作用。
用于濕熱瀉痢及黃疸。胡黃連苦寒沉降,有與黃連相似的清熱燥濕作用。濕熱瀉痢,單味使用即可奏效,為提高療效,亦可配檳榔、白芍等一起使用;若熱傷腸絡,血痢不止,可配烏梅肉、灶心土,于清熱燥濕之中又止血止痛,方如《普濟方》黃連丸。治濕熱黃疸,可配柴胡、郁金共奏清熱利膽退黃之功。
用于吐血、衄血及肝熱目赤等證。本品入血清熱,可瀉火止血,治火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以之與生地、豬膽汁共用,使火降血寧出血自止,如《普濟方》胡黃連散。治目赤腫痛,或睛生翳膜,本品能清肝消翳以明目,可以人乳浸汁點眼,或配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內服以提高療效。
用于痔瘡、癰腫瘡毒。胡黃連有良好的瀉火解毒作用,《孫天仁集效方》治痔瘡腫毒難忍者,即以本品研末,用鵝膽汁調涂局部。若痔漏成管,則配穿山甲、槐花等品內服,如《外科正宗》黃連閉管丸。它如口舌生瘡,疳蝕鼻爛,咽喉腫痛等濕熱相淫所致之疾,均可使用本品配伍相應藥物內服或外用。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2.00 g
【形態】
1.西藏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高5~10cm。根莖粗壯,長圓錐形,橫走,長15~50cm,節間緊密,常有暗棕色鱗片狀老葉及圓柱狀支根。葉近基生,常集成蓮座狀;葉片匙形至卵形,長2~7cm,寬1.5~3.5cm,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窄成短柄,邊緣除基部外均有鈍鋸齒,無毛,干時變黑。花葶自葉叢中生出,高5~15cm,被腺毛,花密集成頂生穗狀的圓錐聚傘花序;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萼片4,長5~6mm,其中一裂片幾線形,其他4裂片近披針形、狹長圓形至狹長橢圓形;花冠暗紫色或淺藍色,二唇形,內外具疏柔毛;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2室,胚珠每室多數,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長9~12mm,先端4裂。種子多數,長圓形,有光澤,具網眼。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600~4400m的高寒地區的巖石上及石堆中,或淺土層的向陽處。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
2.胡黃連
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莖圓柱形,稍帶木質,長15~20cm。葉近于根生,稍帶革質;葉片匙形,長5~10cm,先端尖,基部狹窄成有翅的具鞘葉柄,邊緣有細鋸齒。花莖長于葉;穗狀花序長5~10cm,下有少數苞片;苞片長圓形或披針形,與萼等長;萼片5,披針形,長約5mm,有緣毛;花冠短于花萼,先端5相等的裂片,裂片卵形,具緣毛,內面具疏柔毛,外面無毛或近無毛;雄蕊4,花絲細長,伸出花冠,無毛;子房2室,花柱細長,柱頭單一。蒴果長卵形,長6mm,側面稍有槽,主要室間開裂。種子長圓形,長1mm。花期6月,果期7月。
生于高山草地。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西部,產印度。
【產地】
西藏胡黃連主產于西藏。銷全國。胡黃連主產于印度、印度尼西亞。
【品種考證】
胡黃連始載于《新修本草》,曰:“胡黃連出波斯國(今伊朗)。生海畔陸地,八月上旬采……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肉似鸜鵒眼者良”。《本草圖經》曰:“今南海及秦隴間亦有之(今廣東、陜西、甘肅),初生似蘆,干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月收采。”陳承曰:“折之塵出如煙者乃為真也。”《本草圖經》所載胡黃連之產地,今均未發現有分市。其描述的植物形態與今之胡黃連不同,可能為另一種植物。但藥材形態則多有類似。胡黃連過去一直從印度進口,196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與印度胡黃連同屬的植物西藏胡黃連,經研究,所含成分及苦味度與療效同進口胡黃連相似,認為可與進口胡黃連同供藥用。
【商品規格】
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根莖。產于我國西藏、云南。印度、越南等國也有出產。以根莖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苦味濃者為佳。
西藏胡黃連:又名假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莖。主產于西藏。以根莖粗大、體輕質脆、苦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胡黃連根含胡黃連素(Kutkin)3.4%和 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莢蘭酸 (Vanillic acjd)0.1%,胡黃連醇(Kutkiol), 胡黃連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香莢蘭乙酮(Apocynin)。胡黃連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合物,而是胡黃連苦甙 I(Picroside I)和胡黃連甙(Kutkoside)的穩定混晶。又含胡黃連苦甙 Ⅱ。果實含抗壞血酸、糖類、淀粉和蛋白質。根莖含環烯醚萜甙成分為胡黃連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并含游離有機酸,主要為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