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白薇《中藥學7版》

時間:2015-12-27 22:08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白薇《中藥學7版》 【名稱】 白薇 【拼音】 Baiwei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我國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切段,生用。 【性
【標題】
白薇《中藥學7版》 
【名稱】
白薇 
【拼音】
  Baiwei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我國南北各省均有分布。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
  苦、咸,寒。歸胃、肝、腎經。 
【功效】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應用】
  1.陰虛發熱,產后虛熱。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之功。若治熱病后期,余邪未盡,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產后血虛發熱,低熱不退及昏厥等癥,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共收養血益陰、清熱除蒸之效,如白薇湯(《全生指迷方》)。本品既能退虛熱,又能清實熱,與生地黃、玄參等清熱涼血藥同用,還可用治溫邪入營,高熱煩渴,神昏舌絳等。
  2.熱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于膀胱濕熱,血淋澀痛,常與木通、滑石及石韋等清熱利尿通淋藥同用。
  3.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本品苦咸而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療瘡,消腫散結之效,內服、外敷均可。常與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治療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如白薇散(《證治準繩》),也可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若治咽喉紅腫疼痛,常與金銀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4.陰虛外感。本品還可清泄肺熱而透邪,清退虛熱而益陰,故常與玉竹、豆豉、薄荷同用,治療陰虛外感,發熱咽干、口渴心煩等癥,如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注意】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強心苷等。其中強心苷中主要為甾體多糖苷,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白薇素。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白薇苷有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熱、利尿等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白薇又可治療其他疾病,如:用白薇、黨參(或人參)、當歸、炙甘草,水煎服,隨證加減,治療血管抑制性眩暈11例,治愈9例,一年未復發,有效2例;有用白薇、澤蘭、銀花、玄參、白芍等,水煎服,治療紅斑性肢痛27例,疼痛緩解者25例,無效2例(中藥學 2001:585)
  4.不良反應:現代研究證明白薇有較強的強心作用,內服過量,易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心悸、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癥狀,臨床用藥應予注意。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
  2.《本草綱目》:“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3.《本草正義》:“凡苦寒之藥多偏于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濕熱諸證。……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后陰液未復而余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恒用之品矣。”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