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茯苓《中藥全書》 【名稱】 茯苓 【拼音】 Fuling 【英文】 Indian Bread 【日文】 グクリヨウ 【拉丁文】 Poria 【異名】 茯菟《神農本草經》,松腴、不死面《記事珠》,松薯、松苓、松木薯《廣西中藥志》。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藥用】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應用】 1.用于各種水腫。本品甘補淡滲,性平作用和緩,無寒熱之偏,故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若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多與豬苓、白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如豬苓 湯。若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湯。 2.用于脾虛諸證。本品能健脾補中,若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常與人參、白術、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若脾虛停飲,常與桂枝、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若脾虛濕瀉,可與山藥、白術、慧苡仁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寧,多與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若水氣凌心之心悸,與桂枝、白術、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湯。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形態】 菌核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0~30cm或更大,生于松樹等根上,新鮮時軟,干后漸硬,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內部粉粒狀,白色或淡粉紅色;子實體傘形,直徑0.5~2cm,厚3~8mm,生于菌核表面,平伏,近無柄,白色或黃白色,干后變淡褐色;菌管多 數,著生于子實體下面,管孔多邊形至不規則形,長2~3mm,直徑0.5~1.5mm,孔壁薄,孔緣漸變為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柱形,有 一斜尖,大小7.5~8μm×3.5μm。多寄生于氣候涼爽、干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松林中,可深入地 下約20~30cm。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生于松樹根上。有栽培。 【產地】 土產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亦產。野生的以云南產品質量最佳,稱“云苓”,栽培的以安徽產量最大,稱“安苓”。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通風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以疏松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弱酸性砂質壤土為好,忌堿性土壤,不宜連作。繁殖方法主要是用茯苓菌絲為引子(如肉引、木引和純培養的菌種等),接種(傳引)到松材上。一般于秋、冬季砍伐松樹,修去樹枝,將樹干削成3~6方,每 兩方交接處保留約3cm寬的樹皮,然后堆架曝曬3~4個月,鋸成長80~90cm的小段,交叉堆放,使之充分干燥。于5月順坡向挖50~60cm 深的長方形窖,窖底保持坡度,答距33cm,苓地周圍挖好排水溝。6月下種,每窖放入3~5根松段,疊成下2上1,或下3上2狀。同時選擇 鮮嫩、粉白漿多、皮薄的菌核作菌種(肉引),切下厚約4cm的帶皮片子,將切面緊貼段木一端截斷面上(坡向高的一端)或墊于段木 之間的上端下側面(去樹皮部位),用土壓緊,再蓋土封窖,每窖需用鮮茯苓300~400g;也可用預先長滿菌絲的段木作菌種(木引), 鋸成13~20cm小段,對并接在松段的截面上,再覆土封窖;還可用純培養的木塊菌種接種,把菌片墊壓在段木之間的留皮部位,再撒土 木屑菌種。另有于2~8月,將新砍伐的或未腐爛的樹樁根部,削去寬10cm、長13cm根皮后;用肉引接種;或選2~3年后將要砍伐的松 樹,于夏季刨土露根,并將個別根砍斷蓋土,次年2~8月按上法活樹接種。接種后田間應防止踩動,以免引子脫落,并經常清除窖周雜 草,注意培土,防止菌核生長迅速而造成地面龜裂,雨后需排除積水。蟲害有白蟻、茯苓虱,可挖溝撤石灰,或用臭椿枝葉埋于窖旁防 治。 【品種考證】 茯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本草經集注》載:“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新修本草》曰:“今太山亦有茯苓,自實而塊小,而不復采 用。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本草圖經》載:“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 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兩種。”《本草綱目》亦載:“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 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綜合以上各家對茯苓形態及生境、產地的描述,如生松下,無苗、葉、花、實,作塊如 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外皮黑細皺,內堅白等。并參照《本草圖經》、《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的附圖,證明古代所用之 茯苓與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特征一致。 【商品規格】 1.個苓 一等: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無雜質、霉變。二等:體軟泡,質粗,斷面白色至黃赤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2.白茯苓 為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①白苓片 一等:白色或灰白色,厚度每厘米7片,長寬不小于3cm,毛邊(不修邊),質細。二等:厚度每厘米5片。②白苓塊赤黃色,厚4~6mm,長寬4~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間有長寬1.5cm以上的碎塊。⑥骰方 白色, 長、寬、厚lcm以內,均勻整齊,質堅實,不規則碎塊不超過10%。④白碎苓 為加工茯苓時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塊或碎屑。 3.赤茯苓 除去茯苓皮后,再切下周邊或內部淡紅色的部分。①赤苓塊 扁方形,赤黃色,厚4~6mm,長寬4~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間有1.5cm以上的碎塊。②赤碎苓 為加工茯苓時的赤黃色大小碎塊或碎屑。 4.茯神塊 為茯苓塊中穿有堅實細松根者,長寬4~5cm,厚4~6mm,松根直徑不超過1.5cm,邊緣苓塊可不成方形。 5.茯神木 為茯苓中間生長的松木,多為彎曲的松根,似朽木狀,質松體輕,每根直徑不超過2.5cm,周圍帶有2/3的茯苓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