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茯苓《青陽客棧》

時間:2017-04-07 01:39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茯苓《青陽客棧》 【名稱】 茯苓 【英文】 Indian Bread 【拉丁文】 Poria 【異名】 茯菟(《神農本草經》),茯靈(《史記》),茯零(《廣稚》),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不死面(《記事珠》),絳晨伏胎(《西陽雜俎》),云苓(《滇海
【標題】
茯苓《青陽客棧》
【名稱】
茯苓
【英文】
  Indian Bread
【拉丁文】
  Poria
【異名】
  茯菟(《神農本草經》),茯靈(《史記》),茯零(《廣稚》),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不死面(《記事珠》),絳晨伏胎(《西陽雜俎》),云苓(《滇海虞衡志》),松薯、松苓、松木薯(《廣西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藥用】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Pachyma cocos Fr.] 的菌核。
【應用】
  1.用于各種水腫。本品甘補淡滲,性平作用和緩,無寒熱之偏,故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若表邪不解,隨經入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多與豬苓、白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如豬苓湯。若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湯。
  2.用于脾虛諸證。本品能健脾補中,若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常與人參、白術、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若脾虛停飲,常與桂枝、白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若脾虛濕瀉,可與山藥、白術、慧苡仁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神不寧,多與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若水氣凌心之心悸,與桂枝、白術、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湯。
  1 《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
  2 《本草圖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術,丸散自任,皆可常服,補益殊勝。”
  3 《湯液本本》:“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4 《本草正》:“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
  5 《得宜本草》:“得人參能下氣,得半夏能滌飲。”
  6 《得配本草》:“得人參,通胃陽;得白術,逐脾水;得艾葉,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飲;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黃蠟,治濁遺帶下;君川連、花粉,治上盟下虛之消渴,加朱砂,鎮心驚。”
【注意】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
  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cm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有厚而多皺褶的皮殼,深褐色,新鮮時軟,干后變硬;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子實體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質,老后或干后變為淺褐色。菌管密,長2~3mm,管壁薄,管口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徑0.5~1.5mm,口緣常裂為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 μm。
  生于松樹根上。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產地】
  主產于云南、安徽、湖北等省,其他省區大多有栽培生產。野生的以云南產品質量最佳,稱“云苓”;栽培的以安徽產量最大,稱“安苓”。銷全國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本品在《五十二病方》即有記載,作服令。《本經》列上品。《別錄》云:“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本草經集注》載:“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新修本草》曰:“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而不復采用。第一出華山,形極粗大。”《本草圖經》載:“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兩種。”《綱目》亦載:“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綜合以上各家對茯苓形態及生境、產地的描述,如生松下,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外皮黑細皺,內堅白等。并參照《本草圖經》、《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的附圖,證明古代所用之茯苓與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特征一致。
  ①《本草圖經》:“茯苓,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卉,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見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②《本經逢原》:“茯苓,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出浙中,但白不堅,入藥少力。”③《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無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處有茯苓也。用鐵條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異,惟以輕重為準。已變盡者為茯苓,變而有木心存者為茯神。往時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來林稀茯苓少,間或得大者,不過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慶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貴不可言。李時珍、汪讱庵之書,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當在康熙時。”④《偽藥條辨》:“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潔白為上。”⑤《醫學衷中參西錄》:“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商品規格】
  商品規格
  一等:體堅實、皮細,斷面白色;大小圓扁不分。
  二等:體輕泡、皮粗、質松,斷面白色至黃赤色;間有皮沙、水銹、破塊、破傷。
  白茯苓:為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
  赤茯苓:又名赤苓。為切成片狀或小方塊狀的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
  個苓:又名皮苓、個茯苓、茯苓個、皮茯苓。為未切開的整體茯苓。以體重堅實、外皮黑褐色而略帶光澤、皺紋深而無裂隙、斷面色白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方苓:又名白苓塊、茯苓塊。為切成方形的塊狀的白茯苓。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