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螻蛄《中藥學7版》 【名稱】 螻蛄 【拼音】 Lougu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螻蛄科昆蟲華北螻蛄(北方螻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和非洲螻蛄(南方螻蛄) G.africana palisot et Besurois.的蟲體。前者主產于華北;后者主產于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夏、秋間捕捉。用沸水燙死,除去翅足,曬干,生用;或烘至黃褐色用。 【性味歸經】 咸,寒。歸膀胱、大腸、小腸經。 【功效】 利水消腫,通淋。 【應用】 1.水腫證。本品性善下行,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并有通利大便之功。多用于頭面浮腫,大腹水腫,小便不利之實證,單用有效,也可配其他藥用。如(《普濟方》)半邊散,以本品烘用,與大戟、芫花、甘遂、大黃為末,用淡竹葉、天門冬煎湯送服。 2.淋證 。本品利尿以通淋,可治淋證 。尤宜于石淋作痛,如(《本草圖經》)以之配鹽,烘干為末,酒送服。 【注意】 本品下行,通利之功較強,氣虛體弱者及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非洲螻蛄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含谷氨酸最多、其次是丙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 2.藥理作用:螻蛄粉混懸液灌胃,對家兔不能證實其利尿作用。用螻蛄粉末長期喂兔和小鼠,未見中毒現象。 3.臨床研究: 據報道,將螻蛄放入蛋中,用紙浸濕包8層后,入電烤箱烤,熟后棄紙殼,熱食,治療小兒急性腎炎,有良效(浙江中醫雜志,1994,4:162)。干螻蛄研末,溫開水送服,治療產后尿潴留,有效(江蘇中醫,1997,7:13)。 【參考文獻】 1.《日華子本草》:“治惡瘡,水腫,頭面腫。” 2.《本草綱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鯁骨。”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