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冬瓜皮《青陽客棧》 【名稱】 冬瓜皮 【英文】 Chinese Waxgourd Peel 【拉丁文】 Exocarpium Benincasae 【異名】 白瓜皮、白東瓜皮(《全國中草藥匯編》)。原植物冬瓜又名:白瓜、水芝(《本經》),(上艸下立瓜)(《廣雅》),蔬(土巨)(《廣志》),白冬瓜(《別錄》),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詵》),蔬(上艸下立瓜)(《群芳譜》),東瓜(《瀛涯勝覽》),枕瓜(《中國藥用植物志》)。 【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寒。歸肺、脾、小腸經。 【功效】 清熱利水,消腫。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Thunb.)Cogn. 的外層果皮。 【應用】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瘡腫。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因營養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用法用量】 15.00 - 30.00 g 【形態】 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莖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有棱溝,長約6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5~20cm,被黃褐色硬毛及長柔毛;葉片腎狀近圓形,寬15~30cm,5~7淺裂或有時中裂,裂片寬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小齒,基部深心形,兩面均被粗毛,葉脈網狀,在葉背面稍隆起,密被毛。卷須生于葉腋,2~3歧,被粗硬毛和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單生于葉腋,花梗被硬毛;花萼管狀,裂片三角卵形,邊緣有鋸齒,反折;花冠黃色,5裂至基部,外展;雄花有雄蕊3,花絲分生,花藥卵形,藥室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長圓筒形或長卵形,密被黃褐色長硬毛,柱頭3,略扭曲。瓠果大型,肉質,長圓柱狀或近球形,長25~60cm,徑10~25cm,表面有硬毛和蠟質白粉。種子多數,卵形,白色或淡黃色,壓扁。花期5~6月,果期6~8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產地】 冬瓜皮主產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和四川等地,全國大部地區均產。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冬瓜,《本經》原名白瓜。《本草圖經》謂:“今處處有之,皆園圃所蒔。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故謂之白瓜。”《綱日》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葉團而有尖,莖葉皆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大者徑尺余,長三四尺,嫩時綠色有毛,老則蒼色有粉,其皮堅厚,其肉肥白。其瓤謂之瓜練,白虛如絮,可以浣練衣服。其子謂之瓜犀,在瓤中成列。”上述形態特征及《本草圖經》附圖均與本品原植物一致。 【化學成分】 皮含蠟類及樹脂類物質,瓤含腺嘌呤、胡蘆巴堿、組氨酸、維生素B、維生素C及維生素E。 【采收加工】 食用冬瓜時,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晾,切寬絲或切塊,干燥。 【附方】 1.治水腫 冬瓜皮30g,五加皮9g,姜皮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腎臟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腫 冬瓜皮20g,西瓜皮20g,白茅根20g,玉蜀黍蕊15g,赤豆100g。水煎,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3.治體虛浮腫 冬瓜皮30g,杜赤豆60g,紅糖適量。煮爛,食豆服湯。(《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咳嗽 冬瓜皮(經霜者)五錢,蜂蜜少許。水煎服。(《滇南本草》) 5.治夏日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冬瓜皮、西瓜皮等量,煎水代茶飲。(《四川中藥志》1960年) 6.治消渴不止,小便多 冬瓜皮、麥冬各30~60g,黃連10g。水煎,每日2~3次分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7.治婦人乳癰毒氣不散 冬瓜皮研取汁,當歸半兩研細。上以冬瓜汁調涂上,以愈為度。(《普濟方》) 8.治跌仆傷損 干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厚蓋微取汗。(《摘玄方》) 9.治手足凍瘡 冬瓜皮、卜茄根二味煎湯熱洗,不過三次即效。(《醫便》) 10.催乳 冬瓜皮30g,加鮮鯽魚(洗凈,去腸雜),同燉服。(《安徽中草藥》)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日華子本草》:冷,無毒。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甚良。 《開寶本草》: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本草圖經》:利大小腸。 可作丸服,亦入面脂。 《本草衍義》:患發背及一切疔疽,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敗熱毒氣甚良。 《本草衍義補遺》:性走與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取其分散熱毒氣,有取于走而性急也。九月勿食,俟被霜食之。不爾,令人成反胃病。又差五淋。 《本草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干為末涂之,又主折傷損痛。冬瓜仁,治腸癰。 男子白濁,婦白帶,研末炒服。 《本草經疏》:白冬瓜內稟陰土之氣,外受霜露之侵,故其味甘,氣微寒,而性冷利,無毒。水屬陰,瓜性亦屬陰,氣類相從,故能利小便,除小腹水脹也。甘寒解胃中之熱,故又能止渴也。弘景:止消渴煩悶,解毒。孟詵:益氣耐老,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大明:消熱毒癰腫,切片摩痱子。蘇利大小腸,壓丹石毒。皆得其旨者也。 簡誤:冬瓜性冷利,凡臟腑有熱者宜之。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本草乘雅》:冬瓜子仁,吮吸地液,性頗貪狼,雖夏火主時,無妨水大含遍者也。即一粒子,具瓜全體。仲景先生用治腸癰膿未成者,吮吸殆盡。隱居別錄推廣腹內結聚,破之潰之,結解聚散。故最為脾胃壅滯要藥也。 《藥性解》: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大小腸四經。主胸前煩悶作渴,臍下水脹成淋,通大小便,大解熱毒,可貼癰疽,又解丹石毒及魚毒。 按:冬瓜味甘,宜入脾;性走而急,宜入大小腸。煩渴諸癥皆熱也,其性寒,故能解之。丹溪曰:久病與陰虛者忌服,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 《本草備要》:又名白瓜,瀉熱補脾。 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消水腫,冬瓜任吃效。止消渴,苗葉皆治消渴。散熱毒癰腫。節片敷之。丹溪曰:冬瓜性急而走,久病陰虛者忌之。昂按:冬瓜日食常物,于諸瓜中尤覺宜人,且味甘而不辛,何以見其性急而走乎? 《本經逢原》:利大小腸,壓丹石毒,其子治腸癰,去面皯黑,潤肌膚,及作面脂,即《本經》悅澤好顏色之用也。 瓜練絞汁服,治五淋,壓丹石毒。 《本草求真》:[批]利水消腫,解熱。 冬瓜專入腸、胃。味雖甘淡,性甚冷利。故書所述治效,多是消腫定喘,《楊氏家藏方》治十種水氣浮腫,用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蓋合簽定,以紙筋泥固濟日干,用糯糠兩大籮,入瓜在內,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赤小豆焙干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為度。止渴,及治癰腫熱毒,切片敷上,熱則易之。壓丹石毒。然惟臟腑有熱者最宜。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及水衰氣弱體瘦,服之則水氣益泄,而有厥逆滑脫燥渴之虞矣。汪昂既言性能止渴消腫,而又謂性不走,服甚宜人,是何自相矛盾耶。 《本經疏證》:冬瓜苦瓠皆行水,僅有宣陽達陰之分。予則謂兩物已大相逕庭,兩物所治尤不可同日語。蓋苦瓠苦寒,冬瓜甘寒,苦瓠之肉能干,冬瓜之肉不能干,若瓠用瓤子,冬瓜用肉,其意固迥別矣。苦瓠治大水四支面目浮腫,冬瓜治小腹水脹。浮腫與水脹,固皆氣水兼病,然浮腫在外,水脹在內,且一能上及面目,一只下在小腹,不又分隔天淵?況一曰下水令人吐,可見其水不擇大小便而下,猶或不及,則在上者并自吐去,是其急疾何如;一曰利小便止渴,可見必化其水,小便始利,而當其化時,猶能泌其清者上朝為津,是其宛轉若何,而可一律視之歟。蓋凡物之津潤者,類不堪久藏,惟此屆冬方采之物,自然經歲不至浥爛,譬如腌菹干肉,必以冬成方得經久耳,然用其外廓面能化在內之氣與水何故?夫冬瓜初實,其瓤亦如一切瓜瓠,裹大津液充滿無間,及其飽經霜露,瓤子空懸于中,其津液既未外泄,又非內耗,乃盡浥于肉中,而晝受暴煉,夕蔭露漿,已盡拔其浮濁,乃獨留其精純,斯能久而不壞也。人身津氣在肌肉間者,非衛氣而何?衛氣者,起于下焦,上行以護衛一身,剽悍急疾,晝夜五十周,不自暫駐。冬瓜者既挹小腹間水中之氣,行于肌肉,隨衛氣敷布,且能上止其渴矣,其所馀水能不自化隨小便以出耶?苦瓠冬瓜功用,其分界在此,然所治之腫與脹,皆屬熱而不屬寒,則其孚合處不可竟指為同,又不可全辟為異,以其氣均寒也。至其子之治煩滿不樂,則更有說焉。夫含漿裹液而生者,必不樂干,然不干又不堪作種,惟冬瓜之子,初生于盛津包襭之中,續成于漲落津消之后,而以十月收采,即以十月種植(見齊民要術),究竟并未嘗干,乃亦隨即萌達,溯其在瓜之日,聲懸于中,系絡于肉,足見其當津液盛漲時,能由絡以輸其肉,及至消落已后,又能隨絡以吸取于外,是其常與津液相往來,不必論其干與澤者,煩是水之不足,滿是水之有馀,能使滿通于外,即已水交于內,而煩與滿并除矣。其可為面澤,亦即引津外敷之效耳。 《本草分經》:甘,寒。瀉熱益脾,利二便,消水腫,散熱毒。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