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茯苓皮 為剝下的茯苓外皮,多不規則片狀,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脆,略具彈性。出口品有排苓、大楝苓、中楝苓、小楝苓,每個重800~600g,外皮棕紅色,內部粉白。又有一、二、三、四、五等平片,桶裝凈重 60kg。 【顯微特征】 茯苓粉末: 1.用斯氏液裝片,可見無色不規則形顆粒團塊、末端鈍圓的分枝狀團塊及細菌絲;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膠凍狀,加熱團塊物溶化。 2.用5%氫氧化鉀溶液裝片,可見菌絲細長,稍彎曲,有分支,無色(內層菌絲)或帶棕色(外層菌絲),長短不一,直徑3~8(~16)μm,橫隔偶見。 【化學成分】 1.多聚糖類主要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達75%,為一種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鏈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斷支鏈成β(1→3)葡萄糖聚糖,稱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稱為茯苓多糖(PPS),具抗腫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進及抗腫瘤作 用。 2.三萜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又報道尚含7,9(11)-去氫茯苓酸、7,9(11)-去氫土莫酸、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環-羊毛 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類化合物等。多孔菌酸外用于肝臟具細胞毒作用。此外,含組氨酸、腺嘌呤、膽堿、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辛酸、月桂酸、棕櫚酸、脂肪、卵磷脂、麥角甾醇、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酰 乙醇胺等。 【理化鑒別】 1.多聚糖類主要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達75%,為一種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鏈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斷支鏈成β(1→3)葡萄糖聚糖,稱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稱為茯苓多糖(PPS),具抗腫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進及抗腫瘤作 用。 2.三萜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又報道尚含7,9(11)-去氫茯苓酸、7,9(11)-去氫土莫酸、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環-羊毛 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類化合物等。多孔菌酸外用于肝臟具細胞毒作用。此外,含組氨酸、腺嘌呤、膽堿、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辛酸、月桂酸、棕櫚酸、脂肪、卵磷脂、麥角甾醇、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酰 乙醇胺等。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25%茯苓醇浸劑給正常兔腹腔注射0.5g/Kg,出現利尿作用。用切除腎上腺的大鼠實驗證明,利尿作用與影響腎小管Na+的吸收有關。 2.抗癌作用:茯苓次聚糖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達96.88%。自人工深層培養獲得的茯苓菌絲體中,可提取到茯苓多糖F1和H11,具明顯抗腫瘤活性。 3.免疫增強作用:茯苓聚糖對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4.茯苓水、乙醇、乙醚提取物對離體蛙心均有增強收縮、加快心率作用。 5.煎劑特別是茯神注射液,對動物有鎮靜作用。 【采收加工】 野生茯苓于7月至次年3月采挖。載培品于下種后第二三年7~9月采挖。將鮮苓刷去泥土,堆置在通風不暢的屋角,使之“發汗”,視表面生出白色菌絲時,取出攤放陰涼處,干燥后刷去菌絲,再行“發汗”。如此反復3~4次,至使皮色變黑、呈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 分蒸發后,涼到足干,稱“個苓”。或按規格切制。 【炮制】 1.茯苓 取原藥材,大小個分開,浸泡,洗凈,潤透,稍蒸后趁熱切厚片或塊,同時切取茯苓皮(另作藥用),干燥。 2.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定量朱砂細粉拌勻。茯苓每10kg,用朱砂0.2kg。 【性狀】 茯苓個呈類球型、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至30 cm或更大,可達數十斤。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皺紋及縊縮,有時部分剝落。質堅實,破碎面顆粒性,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峰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 的中間抱有樹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皮呈不規則片狀,外面棕褐色至黑棕色,內面白色或淡棕色,質較軟,略具彈性。茯苓塊、茯苓片多呈方形或長方形塊片,長3~4 cm,厚約7 mm,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平滑細膩。飲片性狀: 茯苓為不規則厚片或塊,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體重,質堅實。切面顆粒性。無臭,味淡,嚼之粘牙。朱茯苓形如茯苓片,表面朱紅色。茯苓皮為不規則帶皮薄片,大小不一,外表面褐棕色或黑褐色,內面白色或淺棕色,質地松軟,略具 彈性。 【食療】 1.草果豆蔻包 2.八寶雞 3.茯苓粉粥 4.枸杞茯苓茶 【附方】 1.草果豆蔻包 原料:茯苓粉30克,草果粉5克,白豆蔻10克,面粉750克,綠豆200克,白扁豆200克,豆腐100克。做法:將面粉常規發酵,加入上三樣藥粉,揉均勻。再將綠豆、白扁豆煮爛,去湯搗泥,加豆腐、調料做餡,用面粉作成包子,上籠蒸熟,取出溫服食。功 能:健脾化濕,甘寒清熱。 2.八寶雞 原料:黨參、茯苓、炒白術、白芍各5克,熟地黃、當歸各7.5克,川芎、甘草各3克,母雞一只(2500克),豬油、豬雜骨各750克,姜、蔥、料酒、味精、食鹽適量。做法:上述中藥裝入潔凈紗布袋中,母雞宰殺后去毛及內臟,洗凈;豬肉洗凈;雜骨搗碎;生 姜拍裂;蔥切成段。將雞肉、豬油、藥袋、雜骨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打去浮抹,加入蔥、姜、料酒,改用文火煨燉 爛,取出藥袋不用,撈出雞肉,豬肉切好,再放入鍋內,加入少許鹽、味精即成,隨量食用。功能:調補氣血。 3.茯苓粉粥 原料:茯苓粉30克,梗米30克,大棗(去核)7枚。做法:先將米淘凈,放鍋中煮數沸后,放入紅棗,煮至粥成時放入茯苓粉,攪和均勻,隨時服用。功能:清熱潤燥,化痰和中。 4.枸杞茯苓茶 原料: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紅茶適量。做法:將枸杞子與茯苓共研為粗末,每次取10克,加紅茶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功能:健脾益腎,利尿通淋。(1-4條引自《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