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頂或草地。分布于華北及陜西西部、甘肅、新疆等地。
【產地】
草麻黃主產于河北、山西、內蒙古、新疆;中麻黃主產于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木賊麻黃主產于河北、山西、甘肅、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草麻黃產量大,中麻黃次之,商品上兩種常混用,銷全國并出口;木賊麻黃產量小,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陶弘景:“麻黃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②《綱目》:“服麻黃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頭發,仍用撲法即止。凡服麻黃藥,須避風一日,不爾病復作也。凡用須佐以黃芩,則無赤眼之患。”
【商品規格】
草麻黃:又名田麻黃、川麻黃、朱芯麻。為植物草麻黃的草質莖。
木賊麻黃:又名木麻黃、山麻黃。為植物木賊麻黃的草質莖。
中麻黃:為植物中麻黃的草質莖。
西麻黃:產于山西、甘肅、陜西、青海、新疆等地的麻黃。
以上商品以莖粗、干燥、色淡綠、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矮麻黃Ephedra gerardia-na Wall.(分布四川、西藏、云南)、麗江麻黃E.lidiangensisFlorin(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黃E. Przewalskii Stapf(分布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雙穗麻黃E. Distachya L.(分布東北、新疆)等的草質莖,亦作麻黃使用。
【化學成分】
1. 含多種有機胺類生物堿,主要的活性成分為L-麻黃堿(L-ephedrine),其次為d-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微量的L-N-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偽麻黃堿(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rine),d-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麻黃次堿(ephedine)等。麻黃堿具平喘作用,偽麻黃堿具消炎作用。麻黃生物堿主要存在于草質莖的髓部。
2. 噁唑酮類生物堿:麻黃噁唑酮(ephedroxane)。
3.揮發油:從中分離出32種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環己烯-甲醇(α, 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黃酮類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麥黃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藥理作用】
1. 平喘作用:麻黃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馳作用,對于用藥(如毛果蕓香堿)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顯著解攣作用。偽麻黃堿與麻黃堿的解痙作用相似。甲基麻黃堿可使支氣管擴張。
2. 鎮咳作用:麻黃水溶液提取物對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約相當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麻黃堿能使外周血管收縮,心收縮力加強,心搏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偽麻黃堿的升壓作用較弱。
4.發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圍內其足底部的水份散發(發汗)呈現劑量依賴性發汗作用。
5. 對大腦,腦干與脊髓均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顫。此外,麻黃還有利尿、抗變態反應、抗炎、解熱、抗病。
【采收加工】
8~10月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干。放置干燥通風處,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藥用。
【炮制】
1.麻黃 《金匱要略》:“去節。”《圣濟總錄》:“去根不去節。”《本草衍義》:“折去節,令通理,寸銼之,寸銼不若碎,銼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醫宗說約》:“去節、根,切斷用之。”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木質莖及殘根,洗凈,微潤后切段,干燥。生品發散力強,適于風寒表實證及風水浮腫。
2.蜜麻黃 《本草衍義》:“剪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品匯精要》:“去節,合蜜炒。”《醫宗金鑒》:“蜜炙。”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麻黃段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麻黃100kg,用煉蜜20kg。蜜麻黃發散力較弱,長于止咳平喘,多用于表證較輕而喘咳重的患者。
3.麻黃絨 《普濟方》:“去節,微搗。”現行,取凈麻黃段放在碾槽里,研至纖維疏松成絨狀,篩去粉末。麻黃絨作用緩和,適于老人、幼兒及體虛者患風寒感冒或咳喘。
4.蜜麻黃絨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麻黃絨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麻黃絨100kg,用煉蜜30kg。蜜麻黃絨作用極其緩和。
5.炒麻黃 《博濟方》:“去根、節炒。”《普濟方》:“去根不去節,炒焦黃。”現行,取麻黃段,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6.生姜、甘草制麻黃 取甘草、生姜煎湯,煎至味出,趁熱浸泡麻黃段,浸后曬干。每麻黃段100kg,用生姜6kg,甘草6kg。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蜜麻黃、蜜麻黃絨、生姜甘草制麻黃應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傷寒論》麻黃湯)
2.治太陽、少陰兩感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于細辛湯)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