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山藥《青陽客棧》 【名稱】 山藥 【英文】 Common Yam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Dioscoreae 【異名】 藷藇、署預(《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諸署、署豫、玉延、修脆、兒草(《吳普本草》),藷(《山海經》郭璞傳),山藷(《別錄》),延草(《兼名苑》),王藷(《雜要訣》),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蛇芋(《浙江中藥手冊》),野山豆(《江蘇植藥志》),山板薯(《廣西中藥志》),白苕(《四川中藥志》),九黃姜、野白薯(《湖南藥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藥材學》),白藥子(《杭州藥用植物志》)。原植物山藥又名:兒草(《吳普本草》),延草(《兼名苑》),白山藥(西北、江蘇、安徽),野牛尾苕(四川),理毛條(云南),長山藥(山西),野薯(廣東),菜山藥(河南)。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 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藥用】 為薯蕷科植物山藥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D. batatas Decne.] 的塊莖。 【應用】 1.用于脾胃虛弱證。山藥能平補氣陰,且性兼澀,故凡脾虛食少,體倦便溏,及婦女帶下,兒童消化不良的泄瀉等,皆可應用。常配 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2.用于肺腎虛弱證。山藥既補脾肺之氣,又益肺腎之陰,并能固澀腎精。①治肺虛咳喘,或肺腎兩虛久咳久喘,常配人參、麥冬、五 味子等同用;②治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等,常配熟地黃、山茱萸、菟絲子、金櫻子等同用;②腎虛不固,帶下清稀,綿綿不止,可與 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等同用。 3.用于陰虛內熱,口渴多飲,小便頻數的消渴證。有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效。常配黃芪、生地黃、天花粉等同用。 【注意】 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甘遂。” 2.《本草經疏》:“不宜與面同食。” 3.《雷公炮制藥性解》:“單食多食亦能滯氣。” 4.《本草省常》:“服大戟、甘遂者忌之。” 5.《隨息居飲食譜》:“腫脹、氣滯諸病均忌。” 【用法用量】 15.00 - 250.00 g 【形態】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m,新鮮時斷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質。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接處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異林。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著生于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輪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于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或為栽培。分布于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 【產地】 主產于河南,產量大,質量優,銷全國,并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陜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等地亦產。 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 【品種考證】 山藥原名薯蕷。《本經》列為上品。因唐代宗名預,故避諱改為薯藥,后又因宋英宗諱署,遂改為山藥。宋代《本草圖經》記載頗詳,云:“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于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本草圖經》所述特征,與本品形態一致。 ①《唐本草》:“署蕷,日干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②《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于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單呼為?,亦曰山?。”③《植物名實圖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道。土人以治風疾。”④章炳麟: “薯蕷一味,開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云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布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 【商品規格】 商品規格 商品分光山藥和毛山藥。 (1)光山藥 一等:長15cm以上,直徑2.3cm以上;無裂痕、空心、炸頭。二等:長13cm以上,直徑1.7cm以上,余同一等。三等:長10cm以上,直徑1cm以上,余同一等。四等:直徑0.8cm以上,長短不分,間有碎塊。 (2)毛山藥 一等:長15cm以上,中部圍粗10cm以上;無破裂、空心、黃筋。二等:長10cm以上,中部圍粗6cm以上,余同一等。三等:長7cm以上,中部圍粗3cm以上;間有碎塊,余同一等。 出口山藥規格有6支:直徑2.66cm,條長18cm。8支:直徑2.13cm,條長18cm。12支:直徑1.9cm,條長15cm。14支:直徑1.65cm,條長15cm。16支:直徑1.4cm,條長14cm。 山藥作為藥用,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除東北各省、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國廣為栽培,藥用或食用部分為其地下根莖。其中以河南溫縣、武陟、沁陽、孟縣、博愛所產的懷山藥為全國馳名四大懷藥之一。每年栽培面積均在萬畝以上,最多年份(1985年)近2萬畝,年產量約3841噸,年出口量約20.06萬噸。建國前,由于懷山藥生產歷史悠久,質量好,不但國內銷售量大,而且在國外聲譽亦很高,外商評懷山藥有“懷參”之稱,常把懷山藥作為珍貴禮品贍送親友。懷山藥外銷主要從香港為集散地,4~6支上等貨轉銷于澳門、美洲;中等貨多銷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小支貨多銷于泰國、越南等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