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簡稱類風濕,起病通常急劇,關節紅、腫、熱、痛明顯。游走性疼痛出現快,消失的也快。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系統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發生在膝,踝,肩,髖等大關節、小關節的關節炎很少見,沒有代表性。關節腫脹主要是關節內充血,水腫和滲出液增多,無晨僵及肌萎縮,也無關節并發癥,而類風濕則大多數發病緩慢,有典型的晨僵。關節腫脹一般不紅不腫游走時間多數在一月以上。主要表現在小關節,關節腫脹主要是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及滑膜與關節囊增厚,并伴有關節周圍肌肉萎縮,滑囊炎與腱鞘炎。特別以手指、足趾等小關節易受累,關節出現腫痛,晚期可致關節的強直和畸形,功能嚴重受損,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和類風濕血管炎。RA為常見病,多發病,我國發病率為0.4%~1.0%,80%患者發病年齡在20~45歲,女性易患本病,男女之比為1:3,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增加。慢性、對稱性、多變性小關節炎癥和關節外病變(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皮下結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原因目前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與感染、遺傳、免疫、內分泌、代謝、營養及物理等因素有關,除此之外,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3。本病初起以關節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直和畸形,并有骨質疏松、骨骼肌萎縮、骨壞死等,以致喪失關節功能,失去生活和自理能力,致殘率高,危害性大。據醫學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未經治療的患者,兩年致殘率為50%,三年致殘率為70%,與同齡人相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平均壽命縮短10~15年。部分患者還因病變侵犯心臟、血管、肺臟和神經系統而引起死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展規律為:關節腫脹、此腫彼消;關節疼痛此重彼輕;關節炎癥此起彼伏,纏綿歲月;若不能控制或治愈,終將導致殘廢。所以,一旦患了本病或懷疑患有本病就應及時就醫。尤其是一些輕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于早期病因不明,癥狀較輕而且反復遷延,易造成誤診而延誤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于青少年,起病常急劇,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伴發熱,游走性疼痛,關節癥狀出現快消失的也快。主要發生在大關節如:膝踝、肩、髖等,小關節很少見,沒有代表性。關節腫脹主要是關節內充血,水腫和滲出液增多。無晨僵及肌肉萎縮,也無關節并發癥。 風濕性關節炎服阿司匹林效果明顯。一般關節腫痛多在1-6周內能消失。無關節后遺癥。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病情遷延,侵犯心臟造成心臟辨膜的病變。治療較困難。 實驗室檢查:WBC↑ 血沉↑ 抗鏈"0" ↑ 免疫球蛋白↓ X線檢查:關節只有水樣密度陰影的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骨質輕度疏松可見于遷延性風濕但其程度較類風濕的骨質疏松輕。 風濕性的關節腫脹時間短,多在1-6周內自然消腫,即使伴有心臟損害的風濕熱,關節炎,病變活動通常也在6個月以內(多在3個月以內)停止。治愈后不留后遺癥。這些特點區別于類風濕。 關節X線檢查:風濕性關節只有水樣密度陰影的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骨質輕度疏松可見于遷延性風濕但其程度也不如類風濕的骨質疏松嚴重。類風濕的典型X線骨質破壞。 風濕性關節炎服阿司匹林效果明顯。關節癥狀明顯消退,體溫下降,血沉降低,而類風濕反應遲鈍。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患此病的大多數病人不能記起具體發病的時間。最初只是少數關節局部疼痛,病情發展較慢,疼痛呈交替性的緩解和加重。病情逐漸加重,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受累關節增多,在兩側肢體呈對稱性分布。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可分為關節炎表現和關節外表現,具體如下: (一)、關節炎表現: 1)晨僵:晨僵是指早晨或睡醒之后出現關節發緊、僵硬、活動不靈或受限,輕者起床或溫暖后即可緩解或消失,重者甚至整日不緩解。其持續時間的長短是衡量病變活動程度的標準之一。晨僵是所有患者的重要癥狀,是一個危險信號,也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2)關節腫脹與疼痛:關節疼痛也是所有類風濕患者的癥狀。關節疼痛程度常與關節腫脹輕重相關,腫脹越明顯,疼痛越重。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的典型癥狀之一。 3)受累關節:類風濕可侵犯人體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等,尤其是活動度大,內部穩定性小的關節更易發生滑膜炎。各關節受累的頻率從高至低依次為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肘、肩、踝、髖關節等,而中指近端指間關節被認為是最易侵犯的關節。 4)游走性與對稱性:早期關節的游走性比較明顯。游走性間隔期比較短,多為1~3天,很少超過1周,一旦關節腫脹后,游走時間可延至1個月以上。晨僵與疼痛也經常此起彼伏,此重彼輕。除早期游走性疼痛外,關節炎的游走經常是對稱的。 5)活動受限:受限程度與腫脹、疼痛、關節及周圍結構損壞程度相關。約90%的患者及手指關節,尤以近端指間關節炎為著,一般遠端指間關節極少受累。常見的類風濕手畸形有鵝頸畸形、扣眼畸形、鰭形手等。 6)關節摩擦音: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炎期,病變關節主動活動或被動檢查時常聽到捻發音或有細淖的摩擦感,以肘膝關節最為典型,這種現象是由于滑膜炎損壞軟骨,引起不平滑的關節面摩擦所致。 (二)、關節外表現: 1)類風濕皮下結節:此病約有20%左右有皮下結節。多見于類風濕高度活動期,并常提示有全身并發癥,為判定病變?活動度和提示預后的指標之一。 2)類風濕血管炎:可累及血管、皮膚、肌肉、眼、心臟、神經等組織,是關節外損害的基礎。 3)心肺損害:類風濕可累及心包、心肌和心內膜,其中心包炎較常見。 4)神經系統表現:輕者感覺異常或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受累神經支配的肢端感覺缺失或疼痛,甚至導致活動障礙、腱反射異常等多種神經炎表現。 5)其他表現:眼損害、干燥綜合征之表現、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以及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等表現。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