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大黃《青陽客棧》
【名稱】
大黃
【英文】
Rhubarb
【拉丁文】
Radix et Rhizoma Rhei
【異名】
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藥錄》),蜀大黃(《藥性論》),錦紋大黃(《千金方》),牛舌大黃、錦紋(《綱目》),生軍(鮑相敖《驗方新編》),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中藥志》;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中藥志》,北大黃《中藥材品種論述》;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馬蹄大黃《中藥志》,雅黃《中藥材品種論述》。藥材:①北大黃又名西寧大黃、銓水大黃;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同屬植物波葉大黃,又稱苦大黃。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心經。
【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活血祛瘀,解毒。
【藥用】
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Regel. [ 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根莖。
【應用】
用于實積便秘。大黃為瀉下通便之要藥,凡大腸積滯,大便不暢或秘結者,都可應用。以其味苦性寒,善能瀉火泄熱,故更適用于熱結便秘。如熱病見發熱、譫語、大便燥結、腹滿脹痛等,大黃常與枳實、厚樸、芒硝等配伍,方如《傷寒論》之大、小承氣湯。若大便秘結須攻下而正氣不足者,則可與補養藥同用,如氣血虛弱者,可配人參、當歸等益氣養血藥;陰液虧耗者,可配生地黃、玄參、麥冬等滋陰潤燥之品,前者如《傷寒六書》之黃龍湯,后者如《溫病條辨》之增液承氣湯。大黃亦可用于寒積便秘,但須與溫里祛寒藥配用,如《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大黃配附子、細辛;《千金要方》溫脾湯,大黃配附子、干姜等。又如素體內熱、腸燥之慢性便秘,每與火麻仁、瓜蔞仁等潤腸藥同用。大黃小量內服,則能健胃而助消化;與消食藥同用,可治食積便秘。此外,腸寄生蟲引起的腸道阻塞,在驅蟲藥中配用大黃,可借其攻下作用,促進腸蟲的排出。現亦用于治療急性腸梗阻及急性胰腺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用于熱結胸痞。熱病邪熱壅滯中焦,胸中痞滿,可用大黃配黃連以泄熱消痞,如《傷寒論》之大黃黃連瀉心湯;若邪熱挾水飲互結胸中,胸膈痞結,按之硬滿疼痛,或大便燥結者,則配芒硝、甘遂以清熱通腑,逐水破結,如《傷寒論》之大陷胸湯。
用于濕熱瀉痢。濕熱挾積滯蘊結腸胃,以致腹痛泄瀉,瀉而不暢;或下痢初起,里急后重,均可用大黃以清利濕熱、蕩滌積滯,此即通因通用之意。臨床常配黃連、芍藥、木香、檳榔等以加強清濕熱、行積滯的作用,如《保命集》芍藥湯中用之。
用于濕熱黃疸。濕熱黃疸,胸腹脹滿,尿赤便秘,大黃常與茵陳蒿、山梔同用,如《傷寒論》之茵陳蒿湯。若濕熱內蘊,肝膽失疏,脅肋疼痛者,更配柴胡、黃芩、郁金、枳殼之類,以疏泄肝膽。現代研究,大黃與茵陳蒿配用,可增強利膽作用,急性黃疸型肝炎及膽囊炎,均可應用;也可用治膽石癥,除能清熱利膽外,并有促進排石的作用。
用于濕熱淋病及水腫。濕熱淋病,小便短赤,灼熱刺痛,大黃可與木通、山梔、瞿麥、滑石等配伍,以清熱利尿通淋,如《局方》八正散。因濕熱壅積,水濕潴留,水腫腹滿,二便不利者,則可入清熱利水藥中用之,如木通、車前子、豬苓、澤瀉、牽牛子之類。
用于火邪上炎諸癥。如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大黃常與黃芩、山梔、連翹等同用,能瀉火解毒,引火下行。喉痹咽痛,尚可配白僵蠶、桔梗、甘草等清利咽喉;目赤腫痛,也可用大黃泡水洗眼,或當茶飲;口舌生瘡,尚可煎水含漱或配黃連、青黛等研末涂敷。又如胃火上逆之嘔吐,可用大黃瀉火降逆,如《金匱要略》治食入即吐之大黃甘草湯,即大黃與甘緩和中之甘草同用。此外,大黃與礞石、黃芩、沉香配伍,能瀉火逐痰,治痰火上逆引起的癲癇,方即《養生主論》之礞石滾痰丸。
用于血熱引起的出血證。大黃能瀉血分實熱,有涼血止血之功。因其尚有活血作用,故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治吐血、衄血、咯血,常與黃連、黃芩同用以瀉火止血,如《金匱要略》瀉心湯;也可配生地黃、丹皮、梔子等,以增強涼血止血之效;若治尿血、血淋,尚可配白茅根、血余炭等。現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單用大黃粉或配白及粉、烏賊骨粉等內服,均有較好的止血效果。此外,大黃粉也可外用止血,如鼻衄,可用消毒棉球蘸大黃粉塞鼻;創傷出血,用大黃粉外敷傷口。
用于蓄血、經閉、產后瘀血腹痛、癥瘕積聚。大黃入血,善行瘀滯,新老瘀積均可應用。如蓄血證瘀熱結聚下焦,少腹急結或硬滿者,《傷寒論》有桃核承氣湯與抵當湯,前者大黃配桃仁、芒硝等清熱行瘀;后者配桃仁、水蛭等以加強行血祛瘀的作用。婦女經閉、月水不利及產后瘀滯腹痛,可與當歸、芍藥、紅花、益母草等同用,以祛瘀通經止痛。若氣滯血瘀,形成癥瘕積聚,則配芍藥、丹參、三棱、莪術等利氣行瘀以消癥積。近年來曾以大黃配清熱解毒、活血法瘀藥試用于某些腫瘤,如子宮肌瘤、甲狀腺癌、淋巴肉瘤等,對改善癥狀和體征有一定作用。
用于跌打損傷,瘀滯疼痛。大黃常與當歸、紅花,桃仁、乳香等配伍。除內服外,還可研末外敷傷處,有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用于熱毒癰腫、瘡瘍、丹毒及燙傷。凡癰腫、瘡瘍、丹毒,初起紅腫疼痛者,大黃可與連翹、白芷、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合用。并可用野菊葉搗汁調大黃粉涂敷患處。若與黃柏、苦參等清熱燥濕藥研末調涂,可治帶狀皰疹、濕疹及天泡瘡。又如瘀熱壅滯腸道而釀成腸癰,則配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以清熱毒而下瘀積,方如《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若瘀熱甚者,尚可配用敗醬草、紅藤、蒲公英等。水火燙傷,可用蜂蜜或雞子清調大黃粉涂敷;亦可與地榆粉同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