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花椒《青陽客棧》 【名稱】 花椒 【英文】 Pricklyash Peel 【拉丁文】 Pericarpium Zanthoxyli 【異名】 大椒(《爾雅》),秦椒、蜀椒(《本經(jīng)》),南椒(《雷公炮炙論》),巴椒、蓎藙(《別錄》),陸撥(《藥性論》),漢椒(《日華子》),點椒(《綱目》)。原植物①花椒又名:川椒、紅椒、大紅袍(《中藥志》);②青椒又名:川椒、香花椒(《中藥志》),青花椒(《中藥大辭典》),散血膽、刺搜山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香椒子(湖南),天椒、崖椒(遼寧)。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小毒。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 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 【藥用】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青椒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的果皮。 【應(yīng)用】 用于脾胃陽虛,中焦寒盛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花椒溫中散寒,尤善止痛,用治中氣虛寒,腹痛嘔吐,多與干姜、人參配伍,以溫陽補虛,散寒止痛,方如《金匱要略》大建中湯;下焦虛寒,臍腹冷痛,亦可與附子、胡椒同用,以溫散下焦之寒邪,如《世醫(yī)得效方》椒附丸、《普濟方》椒紅丸;除內(nèi)服外,本品亦可外用,如《孫真人方》治心腹冷痛,以花椒炒熱,布裹,熨痛處;治寒疝腹痛,亦可如法用之。治寒濕傷中或夏傷暑濕之泄瀉,可與蒼術(shù)、肉豆蔻合用,以溫中燥濕,如《普濟方》椒術(shù)丸、《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川椒丸。 用于咳喘。花椒尚能溫肺散寒止咳平喘,《肘后方》治卒得咳嗽,與杏仁配伍;《普濟方》療咳又配款冬花,以增強化痰止咳之功。治喘不得臥,可與桑白皮、葶藶子合用,以瀉肺平喘,如《圣濟總錄》蜀椒丸。 用于蛔蟲腹痛。花權(quán)有殺蟲功效,尤善驅(qū)蛔,為殺蟲止痛之要藥。用治蛔蟲所致的腹痛嘔吐,每與安蛔藥烏梅為伍。伴有面白肢冷等寒象者,除配烏梅、檳榔等驅(qū)蟲藥外,又須加干姜、肉桂等溫陽散寒之品。若伴有身熱、面赤、煩躁等熱象者,可與烏梅、黃連、黃柏等安蛔、清熱瀉火之品合用。現(xiàn)代常用本品治療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 用于濕疹皮膚瘙癢、陰癢。多煎水外洗,花椒常配苦參、蛇床子、白鮮皮等,以清熱燥濕止癢。 用于齒痛。花椒有麻醉止痛作用,各種牙痛均可用之。治風(fēng)牙、蟲牙疼痛,可與露蜂房配伍,以祛風(fēng)止痛,如《局方》如神散,或與細辛、白芷、蓽茇等同用,以增強止痛之功,如《局方》細辛散。 【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tài)】 1.花椒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具香氣。莖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當年生技具短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軸腹面兩側(cè)有狹小的葉翼,背面散生向上彎的小皮刺;葉柄兩側(cè)常有一對扁平基部特寬的皮刺;小葉無柄;葉片5~11,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5~7cm,寬1~3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通常微凹,基部楔尖,邊緣具鈍鋸齒或為波狀圓鋸齒,齒縫處有大而透明的腺點,上面無刺毛,下面中脈常有斜向上升的小皮刺,基部兩側(cè)被一簇銹褐色長柔毛,紙質(zhì)。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長2~6cm,花軸密被短毛,花枝擴展;苞片細小,早落;花單性,花被片4~8,一輪,狹三角形或披針形,長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無子房柄,花柱外彎,柱頭頭狀。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紅色或紫紅色,密生租大而凸出的腺點。種子卵圓形,直徑約3.5mm,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喜生于陽光充足、溫暖肥沃處,也有栽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2.青椒 與前種的區(qū)別在于:小葉片15~21,對生或近對生,呈不對稱的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cm;主脈下陷,側(cè)脈不明顯。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被明顯分為花萼和花瓣,排成兩輪;無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綠色、黃綠色至暗綠色,表面有細皺紋,腺點色深,呈點狀下陷,先端有極短的喙狀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緣、灌叢或坡地石旁。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產(chǎn)地】 1.花椒 主產(chǎn)于四川、陜西、山東、河北等地,銷全國。以四川漢源產(chǎn)者品質(zhì)最佳,習(xí)稱“大紅袍”。 2.青椒 主產(chǎn)于東北及江蘇、廣東。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安徽等地。 【品種考證】 本品以(木毀)、大椒之名始載于《爾雅》。《本經(jīng)》收載“秦椒”為中品,“蜀椒”為下品。《別錄》云:“秦椒生太山川谷及秦嶺上或瑯琊,八月、九月采實。”又在“蜀椒”條下云:“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實,陰干。”按“太山”,即山東泰山;“秦嶺”即指今陜西秦嶺;“瑯琊”指山東東部膠南縣南境;“武都”指甘肅東南部近四川;“巴郡”即古之渝州,相當于今重慶地區(qū)。《本草經(jīng)集注》云:“秦椒,今從西來,形似椒而大,色黃黑,味亦頗有椒氣,或呼為大椒。”其“蜀椒”條下云:“出蜀都北部,人家種之。皮肉厚,腹里白,氣味濃。江陽(今四川滬州)、晉原(今四川崇慶)及建平(今四川巫山)間亦有而細赤,辛而不香,力勢不如巴郡巴椒。”《新修本草》云:“秦椒樹、葉及莖、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實細,藍田南、秦嶺間大有也。”《本草圖經(jīng)》云:“秦椒,初秋生花,秋末結(jié)實。九月、十月采。”又在“蜀椒”條下云:“人家多作園圃種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針刺,葉堅而滑……四月結(jié)子,無花,但生于葉間,如小豆顆而圓,皮紫赤色。八月采實,焙干。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氣味濃烈耳。”《本草衍義》曰:“此秦地所實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葉差大,椒粒亦大而紋低,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然秦地亦有蜀種椒。”《綱目》云:“秦椒,花椒也。始產(chǎn)于秦,今處處可種,最易蕃衍。其葉對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細花。五月結(jié)實,生青熟紅,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其“蜀椒”條下稱:“蜀椒肉厚皮皺,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謂之椒目。”綜上諸家本草所述秦椒和蜀椒的產(chǎn)地、形態(tài)特征,其原植物均系花椒 Zanthaxylum bungeanum Maxim.。本種分布廣泛,大多為栽培種,因產(chǎn)地不同而形態(tài)、品質(zhì)各有一定差異。為現(xiàn)今花椒主流品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還收載青椒 Z.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為花椒的品種之一。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