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小茴香《中藥全書》 【名稱】 小茴香 【拼音】 Xiaohuixiang 【英文】 Fennel 【日文】 ウイキヨウ 【拉丁文】 Fructus Foeniculi 【異名】 蘹香《藥性論》,蘹香子《新修本草》,茴香子《開寶本草》,茴香、土茴香《本草圖經》,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方》,谷苗香、谷香《現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用植物志》。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 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藥用】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 【應用】 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痛經。本品能溫腎暖肝、散寒止痛。治寒疝腹痛,常與烏藥、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并可以本品炒熱,布裹溫熨腹部。治肝氣郁滯,睪丸偏墜脹痛,可與橘核、山楂等同用。治肝經受寒之少腹冷痛,或沖任虛 寒之痛經,可與當歸、川芎、肉桂等同用。 2.用于中焦虛寒氣滯證。本品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治胃寒氣滯的脘腹脹痛,可配高良姜、香附、烏藥等。治脾胃虛寒的腕腹脹痛、嘔吐食少,可與白術、陳皮、生姜等同用。 【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 1.《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 2.《本草述》:“若小腸、膀胱并胃腑之證患于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3.《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粉霜,有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有棱。葉互生,二至四回羽狀細裂,最終裂片絲狀;下部葉具長柄,基部鞘狀抱莖,上部葉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復傘形花序頂生,無總苞和小總苞;傘幅8~30,不等長;花梗5~30;花 小,金黃色。雙懸果矩圓形,果棱尖銳,具特異芳香氣。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產地】 主產子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以山西產量大,內蒙古的質量佳,銷全國。 【栽培】 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用種子繁殖,北方宜春播,南方秋播或春播。條播按行距27~33cm開淺溝;穴播以33cm×33cm的行、株距開穴,將種子拌以適量細土后播種。每畝用種量0.5~1kg。畝高10~15cm時間苗和定苗,每穴留2~3株。條播定苗株距與穴播 相仿。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在北方地區需于秋季上凍前將根挖出窖藏,次春再栽。蟲害主要有黃鳳蝶,捕殺或噴90%晶體敵百 蟲800倍液防治。 【品種考證】 本品入藥首見于《藥性論》,原名蘹香。《新修本草》名蘹香子,云:“葉似老胡荽極細,莖粗,高五六尺,叢生。”《本草圖經》除轉述《新修本草》記載外,還云:“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本草蒙筌》云:“小茴香,家園栽種, 類蛇床子,色褐輕虛。”其后《本草綱目》亦有“苗香宿根,深冬生苗) 作叢,肥莖絲葉”等記載。依據上述植物特征,再參考《本草 圖經》所附“蘹香子”及“簡州蘹香子”圖的形態考證,古今所用小茴香原植物均為傘形科植物茴香,且早有載培。 【商品規格】 商品有西小茴、川谷香等,以內蒙古河套附近產品質優。均以籽粒肥滿、色黃綠、氣香濃者為佳。 【顯微特征】 分果橫切面:略呈五邊形。外果皮為1列扁小細胞。中果皮接合面有油管2個,背面棱脊間各有油管1個,共有油管6個,油管橢圓形或半圓形,周圍有多數紅棕色扁小分泌細胞;棱脊部位有維管束柱,由2個外韌型維管束及纖維束連結而成,維管束柱由2個外韌型維管束 及纖維束連結而成,木質部有少數細小導管,韌皮部細胞位于束柱兩側,維管束柱內外側有多數大形木化網紋細胞。內果皮為1列扁平細 胞。種皮為1列扁長細胞,含棕色物質。內胚乳細胞含多數細小糊粉粒,其中有微小簇晶。接合面種脊維管束由細小導管等組成。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d-小茴香酮(d-fenchone)、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estragole);尚含茴香醛(anisaldehyde)、β-香葉烯(β-myrcene)、α-蒎烯、莰烯、β-蒎烯、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p-傘花醇(p-cymol)、草蒿腦(estragole) 等。此外,含脂肪油12%~18%,以及植物甾醇酰基β-果糖呋喃甙(phytosteryl-β-fructofuranoside)、7-羥基香豆素、6,7-二羥基香豆素、齊 墩果酸、谷甾醇、豆甾醇等。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 g,加入乙醚適量,冷浸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 ml,加0.4% 2,4-二硝基苯肼ZM鹽酸溶液2~3滴,溶液顯桔紅色。(檢查茴香醚) 2.取本品粉末0.5 g,加乙醚適量,冷浸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 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加20%氫氧化鉀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呈紫色(檢查香豆素)。 3.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時,濾過。將濾液濃縮至干,殘渣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醚少許,用氯仿溶解后作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1% CM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展距 17.5cm,晾干后噴以2,4-二硝基苯肼試劑。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桔紅色斑點。 【含量測定】 藥材粉碎使能通過二號至三號篩,并混合均勻。測定法本法適用于測定相對密度在1.0以下的揮發油。取供試品適量(約相當于含揮發油0.5~1.0ml),稱定重量(準確至0.01g),置 燒瓶中,加水300~500ml(或適量)與玻璃珠數粒,振搖混合后,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與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滿揮發油測 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燒瓶時為止。置電熱套中或用其他適宜方法緩緩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約5小時,至測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 停止加熱,放置片刻,開啟測定器下端的活塞,將水緩緩放出,至油層上端到達刻度0線上面5mm處為止。放置1小時以上,再開啟活塞 使油層下降至其上端恰與刻度0線平齊,讀取揮發油量,并計算供試品中揮發油的含量(%)。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5%。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