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溫里藥 >

吳茱萸《青陽客棧》

時間:2017-06-15 22:56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吳茱萸《青陽客! 【名稱】 吳茱萸 【英文】 Medcinal Evodia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Evodiae 【異名】 食茱萸(《新修本草》),襠子(《本草拾遺》),吳萸(《草本便方》),左力(《南寧市藥物志》),茶辣(廣西),漆辣子(陜西),優辣
【標題】
吳茱萸《青陽客!
【名稱】
吳茱萸
【英文】
  Medcinal Evodia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Evodiae
【異名】
  食茱萸(《新修本草》),襠子(《本草拾遺》),吳萸(《草本便方》),左力(《南寧市藥物志》),茶辣(廣西),漆辣子(陜西),優辣子(貴州、陜西),曲藥子(湖北),氣辣子(四川)。原植物①吳茱萸又名:臭辣子樹(湖北、貴州);②毛脈吳茱萸又名:波氏吳萸(《植物分類學報》),疏毛吳茱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貴州吳茱萸(廣西)。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熱,小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藥用】
  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及毛脈吳茱萸 E.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 未成熟的果實。
【應用】
  用于寒凝濕滯諸疼痛。吳茱萸辛苦性熱而燥,長于散寒、燥濕、止痛。凡寒凝濕滯引起的諸種疼痛均可應用。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癰,多與干姜、桂枝、木香配伍,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如《圣濟總錄》茱萸丸、吳茱萸湯;治肝胃虛寒,肝氣挾寒飲上逆的厥陰頭痛,嘔吐涎沫,常與人參、生姜配用,以溫肝暖胃,降逆止嘔,如《傷寒論》吳茱萸湯:治厥陰中寒,小腹痛甚,常與干姜、附子、甘草同用,以暖肝散寒止痛,如《簡明醫彀》茱萸四逆湯;治下焦寒濕所致之疝痛,常與小茴香、川楝子同用,如《證治準繩》導氣湯;治婦女胞宮寒冷,經行腹痛,常與當歸、艾葉、香附同用,以溫暖胞宮,散寒調經,如《壽世保元》艾附暖宮湯;用于寒濕腳氣腫痛不可忍者,每伍以木瓜,以解郁滯,除寒濕,如《證治準繩》吳茱萸木瓜湯;若腳氣入腹,困悶腹脹者,可與蘇葉、木瓜、檳榔等散寒舒筋、下氣祛濕藥合用,如《朱氏集驗方》雞鳴散。
  用于嘔吐,吞酸。吳茱萸能疏肝下氣,常用于肝胃不和的嘔吐、吞酸。偏寒者,可單用,或與干姜等溫中藥同用;若肝郁化火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常與黃連配伍,重用黃連瀉火,少佐吳茱萸開郁散結,如《丹溪心法》左金丸。
  用于泄瀉,痢疾。吳茱萸入脾腎,有溫中止瀉之功,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痢,常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協同補骨脂溫補脾腎,散寒止瀉,如《內科摘要》四神丸;若寒熱錯雜,下痢腹痛,常與黃連、白芍共用,如《局方》戊己丸。
  此外,單味煎服,有殺蟲作用,可治蟯蟲病。本品研末醋調外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口舌生瘡及高血壓;外敷臍部,可溫里散寒,治嘔吐、泄瀉。配烏賊骨、硫黃研末摻之,治皮膚濕疹。
【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無寒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用法用量】
  1.50 - 5.00 g
【形態】
  1.吳茱萸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枝、葉軸及花軸均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先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ㄝS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后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淺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ㄆ6~8月,果期9~10月。
  生長于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2.石虎
  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小葉3~11,葉片較狹,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側脈較明顯,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脈上最密,油腺粗大;ㄐ蜉S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種子帶藍黑色;ㄆ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叢。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3.毛脈吳茱萸
  與上種相似。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葉形變化較大,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清晰,油腺點小;ㄆ7~8月,果期9~10月。
  生于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
【產地】
  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四川、云南、陜西及浙江。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產。以貴州、廣西產量較大,湖南常德質量最好。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吳茱萸始載于《本經》,列入中品。宋代《本草圖經》記載:“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花,紅紫色。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時則深紫。”據江西省藥物研究所調查,現今吳茱萸的產地及形態與上述引文基本符合,只是花是白色,與文獻所載花紅紫色不同!侗静輬D經》還附有兩幅插圖,一幅是臨江軍吳茱萸,臨江軍為現江西省清江,圖中葉片兩兩對生,傘形花序腋生,與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相似,而非蕓香科吳茱萸。另一幅是越州吳茱萸,越州即現浙江省紹興,從圖中看出,葉為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7片,橢圓形,小葉片相互疏離,小花密集成聚傘狀的圓錐花序,與蕓香科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相似。明《綱目》記載:“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于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按粒大的可能指吳茱萸,粒小的可能指石虎。與現今商品兩種等級相符。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