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治老人大小便不通 生姜四兩,鹽一捻,豉三十粒,蔥一莖和根葉洗用。上四味,搗爛,安臍中,良久便通。(《簡易普濟良方》勻氣散)
11.治腰痛 生姜一斤,搗汁四兩,水膠一兩,同煎成膏。厚紙攤貼腰眼甚效。(《串雅內編》貼腰膏》
12.治頭痛 生姜一片,破開,入雄黃于內,濕紙包煨。乘熱貼太陽穴。(《沈氏經驗方》頭痛奇方)
13.治食諸蕈并菌中毒 生姜(切細)四兩,豆漿四兩,麻油二兩半。上和研勻,碟盛,甑上蒸,一炊許時取出。不拘時候,時時服之,諸毒立解。(《普濟方》)
14.治打撲損腫痛不止 生姜自然汁、米醋、牛皮膠同熬溶,入馬勃末不以多少,攪勻如膏藥。以紙花攤敷腫處,痛即止,以多敷為妙。(《百一選方》)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又,生姜,微溫,辛,歸五藏。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 《本草拾遺》:本功外,汁解毒藥,自余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藥性論》:使。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并治嗽,療時疾,止嘔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神效。
《開寶本草》: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本草圖經》:以生姜切細,和好茶一、兩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熱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義》: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含咬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凈姜上取汁,于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說。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翻之噦。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辛而甘,微溫,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象》云: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治痰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細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樸之毒,發散風寒,益元氣,大棗同用。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嘔家之圣藥也。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而散氣。
《珍》云:益脾胃,散風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孫真人云:為嘔家之圣藥。
或問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云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熱,比之生姜不潤,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連。
《本草衍義補遺》: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圣藥。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又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謂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云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則不然,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云:生姜,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制厚樸、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東垣云:生姜為嘔家之圣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云:生姜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塞,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又云:生姜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瘴氣。食久,積熱患目。痔人,癰瘡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腫腹脹痞滿,去翳。 《本草經疏》:生姜所稟與干姜性氣無殊。第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泄,疏肝導滯,則功優于干者。
《本草蒙筌》:味辛,氣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無毒。入藥憑證,去皮熱,留皮涼。佐大棗益氣厚腸,兼竹溺豁痰利竅。殺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潤地黃炒,免滯泥胸膈。同陳茯葉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蘇;拌生鹽炒泡湯,宿食里痰者即吐。益脾開胃口,或問: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東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物者,謂之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止胃翻作嘔仙丹;溫經散寒邪,解頭疼發熱圣藥。霍亂轉筋欲死,醇酒攙汁飲佳。赤腫痛眼無瘡,銅錢刮汁點效。行津液調合榮衛,去狐臭通暢神明。宜啖春初,辟癘且助生發;勿食秋后,泄氣猶損壽元。夜氣斂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干姜。干則味辛,炮則味苦。氣溫大熱,氣味厚多。半浮半沉,陽中陰也。使惡并制,并與前同。干辛專竄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風寒濕痹,鼻塞頭疼,發熱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溫中,調理痼冷沉寒,霍亂腹痛,吐瀉之疾。表證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證脈絕無陽,資黑附子為引取效。若療血虛寒熱,加入補陰藥煎;能引血藥上升,入于氣分生血。故產血去多,熱發驟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瀉溏瀉妙。遇陰陽易證,用取汗立瘥。一云:瀉脾非瀉正氣。蓋脾中寒濕,須干姜辛熱以燥之,故曰瀉耳。
《藥性解》:生姜,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脾、胃四經。主通神明,去穢惡,散風寒,止嘔吐,除泄瀉,散郁結,暢脾胃,療痰嗽,制半夏,和百藥。要熱去皮,要冷留皮。惡黃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勝,則氣通宣暢。主宰能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一身之氣皆為我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經云秋不食姜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斂收,姜則味辛,善散肺氣,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猶受其益者。諺所謂夜不食姜,亦以夜氣斂而姜性散耳。如療病則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