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生姜《青陽客棧》
【名稱】
生姜
【英文】
ginger
【拉丁文】
Rhizoma Zingberis Recens
【異名】
姜,《說文》作“(艸疆)”,云御濕之菜。姜根、百辣云《本草綱目》、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和漢藥考》。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肺、胃、脾經。
【功效】
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
【藥用】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
【應用】
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等證。生姜辛溫發(fā)散,感冒輕證,可單用生姜加紅糖煎湯熱服。但一般用作風寒感冒的輔助藥,配合麻黃、桂枝、防風等共奏發(fā)汗解表效果。
2.用于風寒克肺的咳嗽。生姜溫肺化肺止咳,輕癥單用煎服或含咽,但臨床常配杏仁、紫蘇、陳皮等藥同用。生姜亦用治久咳,多與補虛潤燥之飴糖或蜂蜜配用。
3.用于嘔吐、泄瀉。生姜有降逆止嘔作用,適用于各種證型之嘔吐,故有“嘔家圣藥”之譽。因其性溫,尤可治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同用以增強和中止嘔之力,方如《金匱要略》小半夏湯。若治胃熱嘔吐,則與黃連、竹茄等同用以清熱和中止嘔,方如《六因條辨》黃連溫膽湯。治水熱互結,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腸鳴下利等證,可配半夏、黃連等,以和胃降逆、散水治痞,如《傷寒論》生姜瀉心湯。中寒腹痛、吐瀉,可用生姜配木香、甘草以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4.用于癰疽初起、凍瘡及跌撲傷痛。生姜外用能溫血脈,暖肌肉,散寒滯,有消腫定痛之效。故治瘡疽初起,可與大蒜頭、蔥白等熬成膏藥貼敷,如《病醫(yī)大全》救苦膏。治療凍瘡,用生姜制成干浸膏,配辣椒辣素,用凡士林調搽少許于患處,適用于Ⅰ~Ⅱ級凍瘡和預防。治療跌撲傷痛,或用生姜與生地黃搗爛,或用生姜汁調大黃末涂敷患處。本品取汁調膩粉治蜂蟲蜇傷,亦有解毒止痛之效。
5.用于解藥物及魚蟹中毒。生姜能解諸毒,治食魚蟹等食物中毒,出現(xiàn)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可配紫蘇同用;治半夏、天南星之輕度中毒引起喉舌麻木者,可單以生姜煎湯飲服,或搗取自然汁飲之,均有一定效果。
【注意】
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基鞘狀抱莖,無毛。花葶自根莖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藥長約9m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黑色。花期8月。
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廣為栽培。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陜西等地。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①《本草圖經》:“生姜,生犍為山谷及荊州、揚州。今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者為良。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秋采根,于長流水洗過,日曬為干姜。”②《本草衍義》:“生姜,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含嚙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凈姜上,取汁于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③《綱目》:“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謂之母姜也。”“姜宜原濕沙地,四月取母姜種子,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稍闊似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頓長,如列指狀,采食無筋,謂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則老矣。性惡濕洳而畏日,故秋熱則無姜。”
【化學成分】
生姜含揮發(fā)油0.25~3.0%,主要成分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檸檬醛(Citral)、芳樟醇(Linalo-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壬醛(Nonyl alde-hyde)、d-龍腦(d-Borneol)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Gingerol),分解則變成油狀辣味成分姜烯酮(Shogaol)和結晶性辣味成分姜酮(Zingerone)、姜萜酮(Zingiberone)的混合物。又含天門冬素、哌啶酸-2(Pipecolic acid),以及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樹脂狀物質及淀粉。
【藥理作用】
1.鎮(zhèn)靜和抗驚厥作用 給小鼠腹膠注射生姜油0.12m]/kg和0.19ml/kg靜注姜辣醉或姜辣烯酮2.5mg/kg,灌胃140mg/kg,均可減少小鼠的自發(fā)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或環(huán)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靜注姜辣烯酮后5min,腦電圖呈現(xiàn)瞌睡波,維持60min。生姜油0.24mg/kg和0.3m1/kg腹腔注射,能顯著對抗戊四氮驚厥,但對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驚厥無對抗作用,姜辣醇140mg/kg灌胃或3.5mg/kg靜注,能對抗去氧麻黃堿的中樞興奮作用;3.5mg/kg靜注可延長小鼠馬錢子堿驚厥的死亡時間,靜注姜辣烯酮7mg/kg,也可延戊四氮小鼠警覺死亡時間。
2.解熱、鎮(zhèn)痛相抗炎作用 生姜對小鼠和大鼠的正常體溫無明顯影響,但對注射酵母引起發(fā)熱的人員給予生姜油0.375ml/kg,靜注姜辣醇或姜辣烯酮1.75ml/kg或灌胃140mg/kg,均有明顯解熱作用。鮮姜注射液5g(生藥)/kg或l0g(生藥)/kg從腹腹腔注射,小鼠熱板法實驗表明能顯著提高痛閾。生姜油0.3ml/kg灌胃能明顯抑制小鼠醋扭休反應;0.4ml/kg灌胃,小鼠熱板法也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姜辣醇或姜辣烯酮1.75ml/kg靜脈注射70mg/kg或140mg/kg灌胃,大鼠Randall-Selitto法和小鼠醋酸扭體法實驗,均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鮮姜注射液5g(生藥)/kg和10g(生藥)/kg腹腔注射,對大鼠蛋清性和甲醛性足腫有顯著抑制作用。生姜油0.25—0.4ml/kg灌胃,能明顯抑制組胺和醋酸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炎癥和醋酸所致大鼠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且能明顯抑制棉球所致大鼠肉芽組織增生,減輕幼年大鼠胸腺重量,并能增加腎上腺重量,表明其抗炎作用可能與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相關。6-姜辣烯酮280mg/kg灌胃,對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其強度較5mg/kg的吲哚美辛(消炎痛)為弱。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