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火麻仁《青陽客棧》
【名稱】
火麻仁
【英文】
Hemp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Cannabis
【異名】
麻子(《本經(jīng)》)、麻子仁(《傷寒論》)、麻仁(《肘后方》)、大麻子(《本草經(jīng)集注》)、大麻仁(《藥性論》)、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醫(yī)心鏡》)、火麻子(《本草新編》)、線麻子(東北、云南)、黃麻仁(俗名)。原植物大麻又名:麻(《詩經(jīng)》)、漢麻(《事物紀原》)、火麻(《日用本草》)、山絲苗(《救荒本草》)、黃麻(《綱目》)。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潤燥滑腸,利水通淋,活血。
【藥用】
為桑科植物大麻 Cannabis sativa L. 的種仁。
【應用】
用于腸燥便秘。火麻仁體潤多脂,功能潤燥滑腸,可隨證配伍,用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結(jié)之證。傷寒陽明病,胃強熱盛,脾不散精,津液不能四布,但輸膀胱,因而腸燥,大便硬結(jié)難解,小便頻數(shù)者,常配杏仁、枳實、大黃等藥,以潤降泄熱通便,如《傷寒論》麻子仁丸;若脾胃中有伏火,大便秘澀不通,全不思食,以及因風熱腸燥所致風秘,血虛有火而腸燥之血秘,則宜配當歸、桃仁、羌活、大黃等藥,以和血潤燥,疏風通便,如《蘭室秘藏》潤腸丸。若陰虧血虛,津液枯涸,以致腸燥便秘者,則宜配伍熟地黃、當歸、阿膠、肉蓯蓉等藥,以滋陰養(yǎng)血而通便,如《類證活人書》之益血潤腸丸。《本事方》之麻仁蘇子粥,用麻仁配蘇子,取汁,煮粥,治產(chǎn)后便秘,及老弱體虛之氣秘、風秘。
用于風痹。如《本草拾遺》用火麻仁炒香研末,小便浸汁服,去風痹皮頑,取其潤燥祛風而通血脈之功。
用于熱淋,小便赤,莖中疼痛。火麻仁滑利下行,有逐水、利小便之功,故《普濟方》冬麻子粥,以麻子仁配冬葵子、米、蔥白煮粥食,用治小便淋澀疼痛。
此外,單用火麻仁搗爛外敷,能治癤腫、丹毒;配以銀花、甘草內(nèi)服,又可用治脾胃蘊熱所致之口瘡潰破。
【注意】
脾腎不足之便溏、陽痿、遺精、帶下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1~3m。莖直立,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皮層富纖維,基部木質(zhì)化。掌狀葉互生或下部對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尖,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葉柄長4~15cm,被短綿毛;托葉小,離生,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疏散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絲細長,花藥大;雌花簇生于葉腋,綠黃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質(zhì),雌蕊1;子房圓球形,花柱呈二歧。瘦果卵圓形,長4~5mm,質(zhì)硬,灰褐色,有細網(wǎng)狀紋,為宿存的黃褐色苞片所包裹。花期5~6月,果期7~8月。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產(chǎn)地】
我國各地均產(chǎn),主產(chǎn)于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甘肅、云南、江蘇、浙江等地。
【品種考證】
火麻仁入藥始見于《本經(jīng)》,原名麻子。《綱目》收載大麻子于谷部麻麥稻類,李時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大科如油麻。葉狹而長,狀如益母草葉,一枝七葉或九葉。五、六月開細黃花成穗,隨即結(jié)實,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剝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輕虛可為燭心。"據(jù)此所述其原植物形態(tài)特征與今桑科植物大麻相符合。
【化學成分】
大麻種子含脂肪油約30%。榨出的新油,綠黃色,經(jīng)久則變褐黃色;碘價為140~170 (通常為150~166),屬于干性油。油的脂肪酸,飽和的為4.5~9.5%;不飽和的脂肪酸中,油酸約為12%,亞油酸53%,亞麻酸25%。油中含一些大麻酚。又含植酸鈣鎂(Phytin),含率比葉、莖、芽中還多;種仁中含率可達1%。種子含胡盧巴堿及dl-異白氨酸甜菜堿[dl- isoleucine betaine];尚含脂肪油約30%,為干性油,油中含飽和脂肪酸6.8%~13.8%,油酸13.1%~19.9%,亞油酸43%~58%,亞麻酸14%~27%。此外含麻仁球朊酶(edesinase)及蛋白質(zhì)等。
【藥理作用】
火麻仁酊劑去乙醇做成乳劑,給麻醉貓十二指腸住入2g(生藥)/kg0.5h后血壓開始緩緩下降,2h后血醫(yī)降至原水平的一半,對呼吸、心率基本無影響。給大鼠灌服,血壓顯著下降。火麻仁還有明顯阻止高脂飼料大白鼠血清膽固醇升高的作用。
【采收加工】
10~11月果實大部分成熟時,割取果株,曬干,脫粒,揚凈。
【炮制】
1.火麻仁 《千金要方》:“凈揀擇,以水淘洗,暴干。”《本草衍義》:“取麻子,帛包之,沸湯中浸,湯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暴干,就新瓦上挪去殼,簸揚取仁,粒
粒皆完。”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凈雜質(zhì)及灰屑。
2.炒火麻仁 《本草拾遺》:“炒令香。”現(xiàn)行,取原藥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有香氣,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nèi),炒火麻仁密閉,置陰涼處燥處。
【附方】
1.治傷寒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傷寒論》麻子仁丸)
2.治大便秘澀不通 麻子仁、芝麻各一盞(微炒,研取汁),桃仁(去皮、尖)、荊芥穗各一兩。為末,入鹽少許,煎代茶飲,以利為度。(《衛(wèi)生簡易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