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海拔2500~3100m的灌叢或草坡上。分布于四川南部、云南西北部。
【產地】
1.黃芩 主產于東北、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內蒙古。以山西產量最多,河北承德質量最好,銷全國。
2.滇黃芩 產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自產自銷。
3.粘毛黃芩 產于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等地,多混于黃芩中購銷。
4.麗江黃芩 產于云南。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黃芩始致于《本經》。《別錄》稱:“生秭歸(今湖北秭歸)川谷及冤句(今山東菏澤)。三月三日采根,陰干。”陶弘景曰:“株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今江蘇銅山),郁州(今江蘇灌云)亦有之。”《新修本草》載:“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鄜州(今陜西富縣)、涇州(今甘肅涇縣)者佳,袞州者大實亦好,名(犭屯)尾芩也。”《本草圖經》云:“今川蜀、河東、陜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干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面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黃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之。”《本草圖經》又引《吳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九月采。”《綱目》載:“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即今所謂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上述產于山東、山西、陜西的黃芩原植物為今用的正品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此外,《滇南本草》及《玉龍本草標本圖影》所載黃芩圖和照片,其原植物為滇黃芩Scutellaria amoena C. H. Wright。
【商品規格】
枯黃芩:又名枯芩、片芩、片黃芩。為老根斷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狀者。
黃芩瓣:為中空而不堅實,呈劈破狀者。
條芩:又名條黃芩、子黃芩、子芩、嫩黃芩、嫩芩。為外呈黃色、中實色青的細條嫩根。
大枝芩:為體形粗大、空心多者。
枝芩:為形體較小、空心少者。
尖芩:為形體細小或折斷的尾部。
瓣芩:為黃芩破碎的片塊。
熱河黃芩:又稱北芩。為產于河北承德和內蒙古昭蒙者。品質最優。銷往全國,并供出口。其中最上等者稱“大條”,主供出口。
東芩:為產于山東者。品質亦佳。主銷江浙一帶,亦銷全國。
以上商品以根條粗長、干燥、堅實、色黃者為佳。
商品規格
商品分枝芩(條芩)、子芩、枯芩、片芩、混裝等規格。
條芩 一等:呈圓錐形,上部皮較粗糙,有明顯的網紋及扭曲的縱皺。下部皮細有順紋或皺紋。表面黃色或淺黃色。質堅脆,斷面深黃色,上端中央間有黃綠色或棕褐色枯心。氣微、味苦。條長10cm以上,中部直徑1cm以上,去凈粗皮。二等:條長4cm以上,中部直徑1cm以下,但不小于0.4cm。去凈粗皮。
枯碎蘋 統貨,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缺片碎芩,破斷尾芩,表面黃色或淺黃色。質堅脆。斷面黃色。氣微、味苦。無粗皮、莖蘆、碎渣。
出口商品分芩王、枝芩和中條芩。
除上述4種外,在部分地區作黃芩藥用的尚有:
①甘肅黃芩 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 分布于山西、甘肅、陜西等地;②川黃芩 S. hypericifolia Levl. 莖高10~30厘米,葉片大多為卵形。花冠白色、緣白色至紫色、紫藍色。小堅果卵球形,具瘤。分布于四川西部;③大黃芩 S. tenax W. W.Smith var. patentipilosa (Hand.-Mazz.) C. Y.Wu 分布于四川金沙江。④薄葉黃芩Scutellaria ikonnikovii juz. 分布東北至寧夏等地。
【化學成分】
根含黃芩甙(baicalin)4.0%~5.0%、黃芩素(baicale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漢黃芩素(wogonin)、黃芩新素(neobaicalein)、7-甲氧基黃芩素(7-methoxybaicalein)、 7-甲氧基去甲基漢黃芩素(7-methoxynorwogonin)、木蝴蝶素A(oroxylin A)、黃芩黃酮 Ⅰ(skullcapflavoneⅠ,5,2ˊ-二羥基-6,8-二甲氧基黃酮)、 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 Ⅱ,5,2ˊ-二羥基-6,7,8,6ˊ-四甲氧基黃酮)。黃芩黃酮Ⅰ結構現修訂為黃芩黃酮Ⅰ5,2ˊ -二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另報道尚含木蝴蝶素A葡萄糖醛酸甙、5,7-二羥基-6,8,2ˊ, 3ˊ-四甲氧基黃酮、5,8,2ˊ-三羥基-7-甲氧基黃酮(5,8,2ˊ-trihydroxy-7- methoxyflavone)、5,8,2ˊ-三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8,2ˊ-trihydroxy-6,7- dimethoxyfla-vone)、5,7,4ˊ-三羥基-6-甲氧基黃酮(5,7,4ˊ-trihydroxy-6- methoxyflavone)、二氫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和白楊素(chrysin)。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酸。
【藥理作用】
1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煎劑對多種球菌、桿菌、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2 解熱,煎劑及黃芩甙對實驗性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
3 降壓、利尿作用:黃芩甙給麻醉狗注射,有明顯的降壓和利尿作用。
4 抗炎、抗過敏:黃芩甙與黃芩素動物試驗能抑制過敏性炎癥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有抗組織胺與抗乙酰膽堿作用。 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與中藥藥理研究數據庫連接
【采收加工】
栽培2~3年收獲,于秋后莖葉枯黃時(春季至夏初采收亦可),選晴天挖取。將根部附著的莖葉去掉,抖落泥土,曬至半干時撞去外皮,再曬干或烘干。
【炮制】
1.黃芩 《外臺》:“切。”《圣惠方》:“去皮并黑腐,(鍘)細銼,桶銼,竹篩齊用。”《本草蒙筌》:“剔去內朽,刮凈外皮,薄片咀成。”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沸水中煮10min,取出,悶透,切薄片,干燥;或蒸30min,取出,切薄片,干燥(忌曝曬)。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