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成分】
含有6種生物堿:次烏頭堿(Hypaconitine)、烏頭堿(Aconitine)、新烏頭堿(Mesaconit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川烏堿甲(Chuan-wu-base A)和川烏堿乙(Chuan-wu-base B)。另說塊根中含次烏頭堿、烏頭堿、新烏頭堿、卡米查林(Carmichaeline)等,川烏堿乙就是卡米查林。從陜西川烏根中分出6種生物堿,總含量為0.32%,為毒性很強的雙酯類生物堿:烏頭堿(aconitine)、中烏頭堿(mesaconitne)、次烏頭堿(hypa-conitine),以及塔拉地薩敏(talatisamine)、川烏頭堿甲及川烏頭堿乙。炮制過程即將雙酯類水解為毒性較小的單酯類生物堿。并含去甲豬毛菜堿(salsolinol)。從商品川烏頭中分出次烏頭堿0.048%,烏頭堿0.01%。中烏頭堿0.0067%;還有一種生物堿 (carmichaeline)為無色結晶,熔點185-1860C,[-α]D25-16.70(甲醇),認為和川烏頭堿乙是同一物質。另據分折,川烏頭含生物堿(以烏頭堿計算)0.13-0.23%;生川烏含醚溶性生物堿約0.599%。
【藥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大鼠灌服川烏總堿0.22g/kg、0.44g/kg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蛋清、組胺和⒌HT所致大鼠是胼腫脹,0.11g/kg即可抑制二 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0.44g/kg能明顯抑制組胺、5-HT所致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滲出和增生,還能 顯著抑制角叉兼膠所致大鼠胸腔滲液及白細胞向炎癥灶內的聚集,明顯減少滲出液中的白細胞總數。對于免疫性炎癥,0.44g/kg可顯著 抑制大鼠可逆性被動Arthus反應及結核菌素所致大鼠皮膚遲發型超敏反應,對于大鼠佐劑性關節炎0.22g/kg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川烏總 堿能顯著減少角叉菜膠性滲出物中前列腺素E(PGE)的含量,表明抑制PCE可能是其抗炎機制之一。
2 鎮痛作用:川烏總堿0.22g/Kg、0.44g/kg灌服,在小鼠熱板法、醋酸扭體法試驗中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小鼠皮下注射烏頭堿的最 小鎮痛劑量為25μg/kg,鎮痛指數為11.8,東莨菪堿可加強其作用。
3 降血糖作用 烏頭多糖A 10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有顯著降低正常血糖作用,30mg/kg即能降低葡萄糖負荷小鼠的血糖水平,但烏 頭多糖A不能改變正常、葡萄糖負荷小鼠或尿嘌嶺所致高血糖小鼠血漿胰島素水平,也不影響胰島素與游離脂細胞的結合,但能顯著增 強磷酸果糖激酶活性,且對糖原合成酶活性有增強趨勢,表明烏頭多糖A的降糖機制不是通過對胰島素水平的影響,而在于增強機體對 葡萄糖的利用。
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川烏頭生品及炮制品水煎劑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但劑量加大則引起心律失常,終致心臟抑制。煎劑可引起 麻醉犬血壓呈迅速而短暫下降,此時心臟無明顯變化,降壓作用可被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所拮抗。 烏頭堿20μg注入戊巴比妥鈉麻醉犬側腦室,5分鐘后可引起心律不齊和血壓升高并可持續90分鐘,脊髓切斷術和神經節阻斷術均可預 防和消除烏頭堿引起的心律不齊和血壓升高。雙側迷走神經切斷術及雙側星狀神經節切除術不影響血壓,而僅提高產生心律不齊的閾值 (從20μg至40μg),因而提示烏頭堿對心血管作用是中樞性的。預先用利血平耗竭兒茶酚胺,雙側腎上腺切除術,胸部內臟神經切除 術以及α,β受體阻斷劑,均能阻斷和預防馬頭堿引起的心律不齊,可以認為其心律不齊作用可能是由神經途徑釋放腎上腺的兒茶酚胺 所致。阿嗎靈30mg/Kg靜注,普禁洛爾20μg/(kg·min)靜脈滴注和奎尼丁15.8mg/kg均能對抗馬頭堿所致心律不齊。家兔靜注小量烏 頭堿可增強腎上腺素產生異位心律的作用,對抗氰化鈣引起的T波倒置;對抗垂體后葉制劑引起的初期S-T段上升和繼之發生的S-T段 下降。在豚鼠還有增強毒毛旋花子甙G對心肌的毒性作用。
5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馬頭堿小劑量能引起小鼠扭體反應,阿司匹林、嗎啡等可拮抗這一作用。烏頭堿有明顯局部麻醉作用,對小鼠坐 骨神經干的阻滯作用相當于可卡因的31倍,豚鼠皮下注射浸潤麻醉作用相當于可卡因400倍。
6 抗癌作用:烏頭注射液于200μg/ml濃度對胃癌細胞有抑制作用,此作用隨濃度增加而增強,并可抑制人胃癌細胞的有絲分裂。對小 鼠肝癌實體瘤的抑制率為47.8%~57.4%,對小鼠前胃癌FC和S180的抑制率為26%~46%。由川烏為主制備之409注射液對胃癌細胞也有明 顯抑制和殺傷作用。
7 毒性 生川烏頭煎劑小鼠灌服的LD50為18.0±0.034g/kg。家兔每日灌服生川馬頭煎劑17.27g/kg,連續15日,未見明顯毒性反應。烏 頭堿人口服致死量約為2~5mg,小鼠皮下注射LDso為0.32mg/kg,中烏頭堿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為0.3~0.5mg/地。烏頭堿、中烏頭 堿和次烏頭堿沸水或稀酸加熱水解成為苯甲酰烏頭原堿,毒性減少,最后水解為烏頭原堿、中烏頭原堿和次烏頭原堿,毒性為原來的1/150~1/1000。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莖葉,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烏頭),去凈須根、泥沙,曬干;蚍鸥變扔脽崴12小時后撈出,拌上草木灰,白天攤曬,夜里堆放,反復多次,直至曬干。
【炮制】
1.生川烏 《本草經集注》:“削皮……直理破作七八片,隨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處令盡。”《圣惠方》:“去皮臍,冷水浸七日,薄切曬干。”《博濟方》:“用東流河水浸二七日,每日三度換水,日滿,取出(去)黑皮并臍尖。”《普濟方》:“切作小塊子如豆大。”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撈出,干燥。
2 制川烏
(1)煨、煮或蒸制 《本草經集注》:“塘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普濟方》:“去皮,鹽水浸一月,取出切片,又以生姜汁浸一宿,炒干。”現行,取川烏頭,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置鍋內,加水煮沸4~6h或置蒸籠內蒸6~8h,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2)黑豆制 《圣惠方》:“用黑豆三升,水二升煮以黑豆爛熟為廢,切作片子,曝干。”《圣濟總錄》:“……劈破,以冷水浸兩宿,洗凈去臍不去皮,用新黑豆一升與烏頭同煮,自早至夜,以豆爛為度,取烏頭去皮,薄切焙干。”“今去皮臍二兩,黑去同炒以豆汁出為度,去豆不用。”現行,先取凈黑豆煮至膨脹,再將浸透的川烏頭倒入鍋內,同煮至熟透為度。每川烏100kg,用黑豆10kg。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