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牛黃《青陽客棧》 【名稱】 牛黃 【英文】 Bezoar 【拉丁文】 Calculus Bovis 【異名】 犀黃(《外科全生集》),丑寶(《綱目》),各一旺(蒙名)。 【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涼。歸心、肝經。 【功效】 清心涼肝,豁痰開竅,清熱解毒。 【藥用】 為牛科動物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膽囊、膽管、肝管中的結石。 【應用】 1. 用于溫熱病及小兒驚風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癥。牛黃清心、涼肝,有患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常與朱砂、全蝎、鉤藤等配伍,如牛黃散。 2. 用于溫熱病熱入心包,中風,驚風,瘋痛等痰熱豪蔽心竅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鳴等癥。本品既能清心熱,又能化痰、開竅醒神。單用本品為未,淡竹瀝化服即效,如《外臺秘要》治嬰兒口噤方,或與麝香、梔子、黃連等配伍,共秦清熱化痰、開竅醒神之功,如安宮牛黃丸。 3. 用于咽喉腫痛,潰爛及癰疽療毒等熱毒壅滯郁結之證。本品清熱解毒力強。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黃芩、雄黃、大黃等同用,如牛黃解毒丸;若咽喉腫痛、潰爛,可與珍珠為末吹喉,如珠黃散;用治癰疽、療毒、乳巖、瘰疬等,又與麝香、乳香、沒藥等合用,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如犀黃丸。 【注意】 脾虛便溏及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0.20 - 3.00 g 【形態】 黃牛 體長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都有兩個大鼻孔,其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產地】 主產于北京、天津及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江蘇、浙江等地亦產。河北省已生產“人工培植牛黃”。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牛黃首載于《本經》,列為上品。《別錄》云:“生晉地平澤,于牛得之。”陶弘景曰:“今人多皆就膽中得之。多出梁、益。一子如雞子黃大,相重疊。”《新修本草》又載:“牛黃,今出萊州、宿州、淄州、青州、峝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喚。喝迫而得之,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慢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圓黃為塊,形有大小.并在肝膽中。多生于#特牛,其吳牛未聞有黃也。”《本草衍義》曰:“牛黃,亦有駱駝黃,皆西戎所出也。駱駝黃極易得,醫家當審別考而用之,為其形相亂也。黃牛黃輕松,自然微香,以此為異。蓋又有牦牛黃,堅而不香。”李時珍曰;“牛之黃,牛之病也。其病在心及肝膽之間,凝結成黃。”綜上所述,古代所言牛黃主要是指黃牛之肝管及膽管、膽囊之結石。牦,《說文》:“長毛牛也”。即牦分類,說明當時已有牦牛黃及駱駝黃等混淆品。 ①陶弘景:“牛黃,今人多皆就膽中得之耳。唯以磨爪甲,舐拭不脫者是真。”②《藥對》:“得牡丹、昌蒲利耳目。”③《唐本草》:“牛黃,今出萊州、密州、?州、戎州、青州、淄州。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漫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團黃,為塊形,有大小,并在肝膽中。多生于?、特牛,具吳牛未聞有黃。”④《本草衍義》:“牛黃,亦有駱駝黃,皆西域所出也。駱駝黃極易得,醫家當審別考而用之,為其形相亂也。黃牛黃輕松,自然微香,以此為異。蓋又有牦牛黃,堅而不香。”⑤《綱目》:“牦牛黃,氣味苦平,主驚癎,癲狂。功用亦相近也。”⑥《本草通玄》:“牛黃,體輕氣香,置舌上,先苦后甘,清涼透心者為真。” 【商品規格】 由于天然牛黃產量稀少,不敷應用,近年來,已成功地在活牛體內培植牛黃,此種藥材稱為“人工培植牛黃”。此外,還有從牛、豬、羊等動物膽汁中用化學方法生產“人工合成牛黃”,產品已大量應用于臨床。研究表明,兩種人工牛黃與天然牛黃作用相近。今市售品主要有天然牛黃與人造牛黃兩類。 西牛黃:又稱西黃,為產于我國西北者。 東牛黃:又稱東黃,為產于我國東北者。 京牛黃:又名京管牛黃。為產于北京、天津者。 金山牛黃:又稱金山黃。為產于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維亞等地者。為進口牛黃之一,品質不及國產優良。 印度牛黃:又稱印度黃。為產于印度者。為進口牛黃之一。品質不及國產優良。 人工牛黃:由牛膽汁或豬膽汁經人工提取加工而成者。品質較次。 天然牛黃:直接從牛膽囊或膽管中取出的結石。品質優良。 國產牛黃:為產于國內者。 進口牛黃:為產于印度、加拿大、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維亞等地者。品質不及國產牛黃優良。 膽牛黃:又名膽黃、烏金黃、果黃。生于牛膽囊中的結石。個體大,色澤亮,氣味濃,品質最好。 管牛黃:又名管黃、碎片黃、空心黃。生于牛膽管中的結石。個體較小,品質較次。 肝牛黃:又名肝黃。生于牛肝膽管中的結石。個體最小,品質最次。 以上商品以表面光澤細膩、斷面層紋薄而整齊、干燥、味苦而甘、清香而涼、無雜質者為佳。掛烏金衣(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尤佳。 【化學成分】 牛黃含水分3.28~6.92%,膽酸5.57~10.66%,脫氧膽酸1.96~2.29%,膽甾醇0.56~1.66%,以及膽色素,麥角甾醇、維生素D、鈉、鈣、鎂、鋅、鐵、銅、磷等;尚含類胡蘿卜素及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以及2種酸性肽類成分稱平滑肌收縮物質 SMC-S2 和 SMC-F。牛黃含多量膽紅素。有謂含率以澳洲產者為最高(6個標本,45.5~52.0%),印度產者略次(6個標本,18.7~38.2%);又有分析出處不明的多種牛黃,含率為10.57~15.5%。可見市售牛黃的膽紅素含率相差很大,約從10~50%不等。雖然膽紅素并非重要的有效成分,但因測定較易,故有主張以其含率作為品評牛黃質量好壞的標準者。人工牛黃是用牛羊膽酸、豬膽酸、膽固醇、膽紅素與無機鹽(硫酸鎂、硫酸亞鐵和磷酸三鈣),加淀粉混合制成,據稱臨床療效與天然品大體相似。主成分為膽酸(cholic acid)、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鵝去氧膽酸及其鹽類;另含膽紅素、膽甾醇、麥角甾醇、脂肪、卵磷脂、維生素D及鈣、鐵、銅、鋅、錳、鎂鹽以及磷酸根、硫化物等。又據報道,從牛黃的水溶性部分發現具有平滑肌收縮作用的物質(SMC),含量約7%,其溶液弱酸性(pH5),在280nm處有明顯的吸收,對茚三酮顯色,經分析存在有數種氨基酸,故認為是肽類物質。澳大利亞產牛黃尚含類胡羅卜素、丙氨酸、甘氨酸、牛黃酸(taurine)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