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麻《青陽客棧》 【名稱】 天麻 【英文】 Tall Gastrodia Tuber 【拉丁文】 Rhizoma Gastrodiae 【異名】 赤箭、離母、鬼督郵(《本經》),神草(《吳普本草》),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獨搖芝(《抱樸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自動草(《湖南藥物志》),水洋芋(《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冬彭(藏名)。原植物天麻又名:赤箭、離母(《本經》),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樸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酉陽雜俎》),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白龍皮、赤箭芝(《綱目》),自動草(《湖南藥物志》)。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肝經。 【功效】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藥用】 為蘭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的塊莖。 【應用】 用于急慢驚風,抽搐拘攣,破傷風等證。天麻歸肝經,常用于熱極生風和肝風內動諸證,有“定風神藥”之譽。如《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驚風之鉤藤飲子,即以天麻與鉤藤、全蝎、羚羊角等息風止痙藥配用。治小兒慢驚風,可與人參、白術、全蝎等同用,以奏補脾止痙之功,如《本事方》醒脾散。治療中風口眼歪斜,肢體拘攣,麻木,天麻可與鉤藤、白芍、地龍、牛膝等同用,以平肝息風,解痙通絡。天麻還可用于破傷風引起的抽搐痙攣,角弓反張,配南星、防風、白芷、羌活、白附子,方如《外科正宗》玉真散。 用于眩暈,頭痛。天麻為治療眩暈,頭痛之要藥,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者用之。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配伍,以平肝潛陽息風,如《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治風痰上擾所致頭痛目眩,可用天麻配半夏、茯苓、白術以化痰息風,如《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還可治療偏正頭痛,常與川芎、蔓荊子、荊芥等祛風活血止痛藥同用。 用于風濕痹痛,手足不遂。天麻有祛風通痹止痛之功,常與牛膝、杜仲、附子等同用,共奏除痹、養筋、止痛之功。如《十便良方》天麻酒。 【注意】 氣血虛甚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cm,徑3~4.5cm,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cm,具細脈,下部短鞘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長10~30cm,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mm;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長約1cm;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基部下側稍膨大,先端5裂,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 2/3,具 3裂片,中央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被管內呈短柄狀;合蕊柱長5~6mm,先端具2個小的附屬物;子房倒卵形,子房柄扭轉。蕨果長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15mm,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呈粉塵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1200~1800m的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安徽、河南、積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現多人工栽培。 【產地】 主產于貴州、陜西、四川、云南、湖北等地。此外,東北、華北等地亦產。以貴州產質量較好,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天麻原名赤箭,首載于《本經》,列為上品。《吳普本草》載:“莖如箭赤無葉,根如芋子……。”《雷公炮炙論》首載“天麻”之名,詳述了天麻的炮炙方法。《開寶本草》重出一條“天麻”云:“葉如芍藥而小,當中抽一莖直上如箭桿,莖端結實,狀若續隨子,至葉枯時子黃熟,其根連一二十枚,猶如天門冬之類,形如黃瓜,亦如蘆菔,大小不定。”《本草圖經》曰:“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二尺,如箭桿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脂。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白龍皮,肉名天麻。”《本草衍義》把“赤箭”與“天麻”合為一條,并云:“赤箭,天麻苗也,然與天麻治療不同,故后人分之為二。”《本草別說》云:“今醫家見用天麻即是赤箭根……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綱目》將《本經》“赤箭”與《開寶本草》重出“天麻”并為一條。根據各家本草所述特征,赤箭與天麻為同一植物,與今用之天麻相符。 ①《抱樸子》:“獨搖芝,無風自動。其莖大如手指,赤如丹素,葉似莧,其根有大魁如斗,有細者如雞子十二枚,周繞大根之四方,相去丈許,皆有細根如白發以相連。主高山之上,其所生左右無草。”②《唐本草》:“赤箭,此芝類,莖似箭簳,赤色,端有花葉,遠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與天門冬同,惟無心脈。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衛似芋。其實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暴則枯萎也。得根即生啖之,無干服法也。”③《本草圖經》:“赤箭,今江湖間亦有之,然不中藥用。今三、四月采苗,七、八、九月采根。《本經》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時月,與《本經》參差不同,難以兼著,故但從今法。”“天麻,今京東、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初出若芍藥,獨抽一莖,直上高三、四尺,如箭簳狀,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莖中空,依半以上,貼莖微有尖小葉,梢頭生成穗,開花結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卻透虛入莖中,潛生土內;其根形如黃瓜,連生一、二十枚,大者有重半斤或五、六兩,其皮黃白色,名曰龍皮;肉名天麻。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內采。初取得乘潤刮去皮,沸湯略煮過,暴干收之。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④《夢溪筆談》:“赤箭,即今之天麻也。后人既誤出天麻一條,遂指赤箭別為一物;既無此物,不得已又取天麻苗為之,滋為不然。《本草》明稱‘采根陰干’,安得以苗為之?草藥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為第一,此養生上藥。世人惑于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或以為其莖如箭,既言赤箭,疑當用莖,此尤不然。至如鳶尾、牛膝之類,皆謂莖葉有所似,用則用根耳,何足疑哉。”⑤《綱目》:“《本經》止有赤箭,后人稱為天麻,甄權《藥性論》云:赤箭芝一名天麻,本自明白。馬志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辨如此。沈括《筆談》…… 雖是,但根莖并皆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暴干,肉色堅白如羊角色,呼羊角天麻,蒸過黃皺如干瓜者,俗呼醬瓜天麻,皆可用者。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堪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