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菟絲子《青陽客棧》 【名稱】 菟絲子 【英文】 South Dodder Seed ,Chinese Dodder Seed 【拉丁文】 Semen Cuscutae 【異名】 菟絲實(《吳普本草》),吐絲子(《本草求原》),無娘藤米米(《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黃藤子、龍須子(《東北藥用植物志》),蘿絲子(《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纏龍子(《河南中藥手冊》),黃灣子、黃網子、黃蘿子、豆須子(《山東中草藥手冊》),黃絲子(《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菟蘆《神農本草經》、菟縷、菟蘽、赤綱(《名醫別錄》),玉女、唐蒙(《爾雅》),火炎草、野狐絲(《本草綱目》)。原植物①菟絲子又名:黃絲(北方諸省),豆寄生(江蘇及北方諸省),無根草(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江蘇),金絲藤(山西、江西),無根藤(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無娘藤(四川、貴州、云南);②金燈藤又名:日本菟絲子(《中國經濟植物志》),大菟絲(東北、江西),紅無根藤、紅霧水藤(廣西),天蓬草、無量藤(四川)。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平。歸肝、腎、脾經。 【功效】 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 【藥用】 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南方菟絲子 Cuscuta australis R. Br. 、金燈藤 Cuscuta Japonica Choisy 等的種子。 【應用】 用于腰膝酸軟或痛,遺精,陽痿,不育,淋濁,遺尿,消渴等。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腎,陰陽雙補,益陰而不膩,溫陽而不燥,可單味煎服。若配鹿茸、附子、茴香、巴戟天等,可加強壯陽之功;配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等,可助其滋陰之力。肝腎虧虛,精關不固,夢遺滑精者,多與煅牡蠣、金櫻子等固精止遺之品同用,如《景岳全書》固真丸;心腎不足,夢寐頻泄,小便白濁者,多與石蓮子、茯苓等益心安神之品同用,如《局方》茯菟丸:腎虛精少,婚后久不生育者,則與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等相伍,以填精種子,如《攝生眾妙方》五子衍宗丸。若腰膝冷痛,酸軟無力,常與鹿角膠、桂心、附子等相伍,以溫補肝腎,強壯腰膝。菟絲子配蓮須、芡實、茯苓之類,可治腎氣虧虛、膀胱不約之小便頻多,如《醫級》固真丹;小便不禁者,還可加肉蓯蓉、附子、牡蠣、五味子、雞內金等,以加強其溫腎固澀之功,如《圣濟總錄》菟絲子散;膏淋、白濁,則選配車前子、澤瀉、茯苓、萆薢、蓮子、桑螵蛸等分清別濁、益腎固澀之品,如《普濟方》菟絲丸。 用于兩目昏暗,視力減退,頭昏耳鳴等。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無力上榮頭目諸癥,常用菟絲子配熟地、車前子,以滋腎養肝明目,如《圣惠方》駐景丸;加防風、菊花、石決明、女貞子等,更可增強其祛風明目除翳之功。 由于胎漏,胎動不安,宮冷帶多等。菟絲子益腎安胎,治肝腎虛損之胎漏下血、胎動不安、腰痛欲墮者,常配桑寄生、川斷、阿膠等,補腎養血、安胎止漏,如《衷中參西錄》壽胎丸。若婦人子宮虛冷,帶下淋漓,可配山茱萸、枸杞子、白術、赤石脂等,益腎祛濕止帶。 用于脾腎兩虛,大便溏泄。菟絲子多與石蓮子、山藥、茯苓等同用,溫陽實脾,祛濕止瀉;若脾氣不足,飲食減少,大便不實,則加黃芪、黨參、白術等益氣健脾之品。 【注意】 陰虛火旺、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之證禁服。 1.《千金要方》:“菟絲子忌兔肉。” 2.《本草經集注》:“惡菌。”“宜丸不宜煮。” 3.《本草經疏》:“腎家多火,強陽不萎者忌之,大便燥結者亦忌之。” 4.《本經逢原》:“陽強不痿、大便燥結、小水赤澀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陽也。” 5.《得配本草》:“孕婦、血崩、陽強、便結、腎臟有火、陰虛火動,六者禁用。” 【用法用量】 6.00 - 15.00 g 【形態】 1.菟絲子 一年中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mm,多分枝,隨處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體內。葉稀少,鱗片狀,三角狀卵形。花兩性,多數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約1mm;花萼杯狀,長約2mm,中部以下連合,萼片5,三角狀,先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mm,5淺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先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花冠筒基部具鱗片5,長圓形,先端及邊緣流蘇狀;雄蕊5,著生于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花絲短,花藥露于花冠裂片之外;雌蕊2,心皮合生,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2,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稍扁,直徑約3mm,幾乎被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地周裂。種子2~4顆,黃或黃褐色,卵形,長約 1.4~1.6mm,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田邊、路邊、荒地、灌木叢中、山坡向陽處。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以北方地區為主。 2.南方菟絲子 與菟絲子形態相似,區別點是:雄蕊著生于花冠裂片彎缺處,花絲較長,花冠基部的鱗片先端2裂;蒴果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圍,成熟時不整齊地開裂;種子通常4顆,卵圓形,長0.7~2mm,淡褐色。花果期6~8月。 寄生于田邊、路旁的豆科、菊科蒿屬、馬鞭草科牡荊屬等的草本或小灌木上,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甘肅、寧夏、新疆、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臺灣、湖南、湖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3.金燈藤 與菟絲子的主要區別是:莖較粗壯,肉質,直徑1~2.5mm,黃色或紅色的莖上常帶紫紅色瘤狀斑點。花序穗狀,長達3cm,基部常多分枝;花萼碗狀,肉質,背面常有紫紅色瘤狀突起;花柱單一,柱頭2裂。蒴果卵圓形,長約5mm;種子1~2顆,長3~3.5mm,種皮黃至黃棕色。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寄生于草本或木本植物上。分布于我國南北多數地區。 【產地】 1.菟絲子 Semen Cuscutae Chinensis 主產于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等地。自產自銷,部分外銷。 2.南方菟絲子 Semen Cuscutae Australis 主產于吉林、河北、山東、云南等地。自產自銷。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