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杜仲 【拼音】 Duzhong 【概述】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樹皮。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4~6月采收,去粗皮堆置“發(fā)汗” 至內(nèi)皮呈紫褐色,曬干。生用或鹽水炒用。 【性味歸經(jīng)】 甘,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應(yīng)用】 1.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以其補肝腎、強筋骨,腎虛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扶正固本之效。常與胡桃肉、補骨脂同用治腎虛腰痛或足膝痿弱,如青娥丸(《和劑局方》);與獨活、寄生、細辛等同用,治風濕腰痛冷重,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與川芎、桂心、丹參等同用,治療外傷腰痛,如杜仲散(《圣惠方》);與當歸、川芎、芍藥等同用治療婦女經(jīng)期腰痛;與鹿茸、山萸肉、菟絲子等同用,治療腎虛陽痿,精冷不固,小便頻數(shù),如十補丸(《鮑氏驗方》)。 2.胎動不安或習(xí)慣墮胎。常以本品補肝腎固沖任安胎,單用有效,亦可與桑寄生、續(xù)斷、阿膠、菟絲子等同用。如《圣濟總錄》杜仲丸,單用本品為末,棗肉為丸,治胎動不安;《簡便單方》以之與川斷、山藥同用,治習(xí)慣性墮胎。 此外,近年來單用或配入復(fù)方治高血壓病有較好效果,多與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同用。 【注意】 炒用破壞其膠質(zhì)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為溫補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含杜仲膠、杜仲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桃葉珊瑚苷、鞣質(zhì)、黃酮類化合物等。 2.藥理作用:杜仲皮煎劑可顯著減少小鼠活動次數(shù)。杜仲煎劑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并能使實驗動物反應(yīng)遲鈍,嗜睡等。杜仲皮能抑制DNCB所致小鼠遲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能對抗氧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具有調(diào)節(jié)細胞免疫平衡的功能,且能增強荷瘤小鼠肝糖原含量增加的作用,并能使血糖增高。生杜仲、炒杜仲和砂燙杜仲的水煎劑對家兔和狗都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但生杜仲降壓作用較弱,炒杜仲和砂燙杜仲的作用幾乎完全相同,其降壓的絕對值相當于生杜仲的兩倍。均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對離體子宮的作用,顯著抑制大白鼠離體子宮自主收縮的抑制作用增強。 3.臨床研究: 用補腎安胎飲治療習(xí)慣性流產(chǎn)(陜西中醫(yī),1995,16(2):70)。用杜仲葉和皮片劑治療高血壓,對高血壓的主要癥狀均有一定程度改善(陜西中醫(yī),1980,1(4):27)。 【參考文獻】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 2.《別錄》:“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3.《本草正》:“暖子宮,安胎氣。” 【圖片】 杜仲 ![]() 杜仲《中藥學(xué)》 ![]() 杜仲《常用中藥》 ![]() 杜仲《本草綱目》 ![]() 杜仲植株 ![]() 杜仲炭/杜仲片/杜仲藥材 ![]() 藥材杜仲 ![]() 【表格】 杜仲《中藥歌決》 【歌決】 杜仲辛溫歸肝腎,潤肝補腎壯骨筋; 腰腿疼痛血壓高,胎動陰癢腫五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