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鹿茸《青陽客棧》 【名稱】 鹿茸 【英文】 Hairy Antler 【拉丁文】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異名】 斑龍珠(《澹寮方》)。原動物①梅花鹿又名:花鹿(《中國經(jīng)濟動物志·獸類》);②馬鹿(《綱目》)又名:黃臀赤鹿、八叉鹿(《中國經(jīng)濟動物志·獸類》)。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咸,性溫。歸腎、肝經(jīng)。 【功效】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托瘡毒。 【藥用】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馬鹿C. elaphus Linnaeus等的雄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 【應用】 1.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萎早泄,宮寒不孕,尿頻不禁,頭暈耳鳴,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證。為溫腎壯陽,補督脈,益精血 的要藥。可單服;或同山藥浸酒服;亦可配伍人參、巴戟天等為丸服,如參茸固本丸。 2.用于肝腎精血不足的筋骨萎軟,小兒發(fā)育不良,囟門過期不合,齒遲,行遲等。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的功效。常配伍山茱萸、熟地黃等同用,如加味地黃丸。 3.用于沖任虛寒,帶脈不固的崩漏不止,帶下過多。有補肝腎,調(diào)沖任,固崩止帶的功效。治崩漏不止,可配當歸、阿膠、蒲黃等同 用,如《千金方》鹿茸散;治白帶過多,《濟生方》以之配狗脊、白蘞為末,用艾煎醋,打糯米糊為丸服。 4.用治瘡瘍久潰不斂,膿出清稀,或陰疽內(nèi)陷不起。有溫補精血,托毒外出和生肌之效。可與黃芪、當歸、肉桂等藥配伍應用。 【注意】 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禁服。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助火動血,而致鼻衄。 【用法用量】 1.00 - 3.00 g 【形態(tài)】 1.梅花鹿 梅花鹿體長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cè)踝關節(jié)下有褐色蹠腺,主路蹄狹小,側(cè)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側(cè)同體色,內(nèi)側(cè)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cè)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梅花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野生較少,禁止捕獵。 2.馬鹿 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cè)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干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nèi)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cè)棕色,內(nèi)側(cè)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馬鹿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者日漸減少,禁止濫捕。 【產(chǎn)地】 梅花鹿茸主產(chǎn)吉林、遼寧、河北等地,現(xiàn)江蘇、四川等地亦產(chǎn),銷全國并出口。馬鹿茸主產(chǎn)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等地者又稱東馬鹿茸,多出口;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地產(chǎn)者又稱西馬鹿茸。銷全國。 【品種考證】 本品首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中品。《本草圖經(jīng)》曰:“《本經(jīng)》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時取其茸,陰干。以形如小紫茄子者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氣猶未具,不若分歧如馬鞍形者有力。”并附郢州鹿及砍茸圖。郢州即今之河南信陽市,其圖示鹿之背部有斑點,即為今之梅花鹿。沈括《夢溪筆談》曰:“北方戎狄(我國北方民族地區(qū))中有麋、麖、麈、(馬柂-木),麈極大而色蒼,尻黃而無斑,亦鹿之類。角大而有文,瑩瑩如玉,其茸亦可用。”《綱目》謂:“鹿,處處山林中有之。馬身羊尾,頭側(cè)而長,高腳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zhì)白斑。”由上可知,《夢溪筆談》所載為今之馬鹿,李時珍言之鹿為今之梅花鹿,與現(xiàn)代藥用鹿茸來源一致。 ①《夢溪筆談》:“按《月令》,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陰陽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種,殆疏也。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誤也。竊詳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其次筋難長,最后骨難長。唯麋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堅如石。計一晝夜須生數(shù)兩,凡骨之頓成生長,神速無甚于此,此骨血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強精髓也。頭者諸陽之會,眾陽之聚、上鐘于角,豈可與凡血為比哉。麋茸利補陽。鹿茸利補陰。凡用茸,無樂太嫩,世謂之茄子茸,但珍其難得耳,其實少力,堅者又太老,唯長數(shù)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瑪瑙、紅土者最善。又北方有糜、極大而色蒼,尻黃而無斑,亦鹿之類。角大而有文,堅瑩如玉,其茸亦可用。”②《增訂偽藥條辨》:“大抵麋、鹿解角后,其新茸芽生上際,初起口銀杏伏,漸成梨形及核桃形,名曰血包,此為第一期:再則支生兩凸,如茄子形,或如鞍子形,名日扈子,鞍子稍養(yǎng)數(shù)日,急宜取用,此為第二期;倘逾此期,即為義子,此為第三期,即毛角也,血液枯燥,功效已薄,其每架鹿茸切片時,復有蠟片、血片、風片、骨片之分;如茸之頂尖,最首層之白如蠟,油潤如脂,名之曰蠟片;次層白中兼黃,純系血液貫注其中,故名曰血片;最次層片有蜂窠,色紫黑透孔,名曰風片,俗云木通片,如木通之空通也。最次則與骨毗連,同角相仿,名曰骨片,效力更薄矣。” 【商品規(guī)格】 花鹿茸:又名花茸、毛茸、黃毛茸、黃毛鹿茸、梅花鹿茸。為動物梅花鹿雄鹿的幼角。主產(chǎn)于吉林、遼寧、黑龍江及河北等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