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鹿茸《中藥全書》 【名稱】 鹿茸 【拼音】 Lurong 【英文】 Pilose Antler 【拉丁文】 ロクジヨウ 【異名】 茸角 【性味歸經】 甘、咸,溫。歸腎、肝經。 【功效】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藥用】 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應用】 1.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萎早泄,宮寒不孕,尿頻不禁,頭暈耳鳴,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證。為溫腎壯陽,補督脈,益精血的要藥。可單服;或同山藥浸酒服;亦可配伍人參、巴戟天等為丸服,如參茸固本丸。 2.用于肝腎精血不足的筋骨萎軟,小兒發育不良,囟門過期不合,齒遲,行遲等。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的功效。常配伍山茱萸、熟地黃等同用,如加味地黃丸。 3.用于沖任虛寒,帶脈不固的崩漏不止,帶下過多。有補肝腎,調沖任,固崩止帶的功效。治崩漏不止,可配當歸、阿膠、蒲黃等同用,如《千金方》鹿茸散;治白帶過多,《濟生方》以之配狗脊、白蘞為末,用艾煎醋,打糯米糊為丸服。 4.用治瘡瘍久潰不斂,膿出清稀,或陰疽內陷不起。有溫補精血,托毒外出和生肌之效。可與黃芪、當歸、肉桂等藥配伍應用。 【注意】 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助火動血,而致鼻衄。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應忌服。 【用法用量】 研細末,一日三次分服,1~3g。如入丸散,隨方配制。 【形態】 1.梅花鹿身長1.5m左右。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雄鹿出生后6~8個月額骨表皮膨起,內有骨突起稱為稚角(毛桃);第二年夏天稚角延長生長稱為初角茸或錐茸(錐角子);三年生角為第三年所生的角,具1~2個枝叉,第一叉(眉叉)斜向下伸,第二叉與第一叉相距較近。其后 每年增一叉,最多至4~5枝叉。耳稍大,直立;四肢細長,前2趾有蹄;尾短。全身披棕色毛,光滑,體側縱列4~6行白斑,臀部有白塊 斑。冬季毛厚,灰棕色,白斑不明顯。分布于東北、華北。常群棲于山地草原及林邊。現多為人工飼養。 2.馬鹿身長2m余;角可多至6~8枝叉,第一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與第一叉緊靠,第三叉與第二叉距離遠;全身披棕色或紅棕色毛,無白斑。分布于東北、西北、西南及內蒙古。棲息于高山森林草原。野生或飼養。 【產地】 花鹿茸(黃毛茸)主產于吉林、遼寧、河北;馬鹿茸(青毛茸)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及云南,東北產者稱“東馬茸”,西北產者稱“西馬茸”。 【栽培】 梅花鹿膽小易驚,但性情溫順,群居性強。雄鹿、雌鹿和幼鹿需分圈飼養,以利于鹿的發育和繁殖。圈內要有草、沙、水池等。管理時要注意清潔衛生,每天清早打掃鹿舍,每月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溶液消毒。飼料有大豆、玉米、高粱、麥麩、蘿卜、青菜、柞樹葉、 苜蓿及野草等,每天需加些鹽;雄鹿在配種期、雌鹿在妊娠及哺乳期需增加營養。鹿的繁殖每年一次,一般選4~7年體格健壯發育良好 的雄鹿、雌鹿,按1:10~15的比例于9月間合舍飼養進行配種。50天內完成配種,雌鹿懷胎約8個月,至次年4~6月生小鹿,哺乳期約90 天。目前有的地區已采用人工哺乳馴化仔鹿和以小帶大、以雌帶雄的插群混放方法,由圈養改變為全日放牧,基本做到鹿聽人呼喚,少 喂飼料,鹿體膘壯,費用降低,疾病減少,鹿茸增產。雄鹿第二年開始生角,不分叉,以后每年3~4月脫盤長茸,增生一叉,至生四叉。即于每年3~4月鹿角根部的“花盤”脫落,局部稍 洼,習稱“疤拉眼”,繼而長出高約3cm的圓形茸稱“磨臍”,約45天后高達15cm稱“鞍子”,55天后高18~19cm生一分枝稱“二 杠”,70天后高達26~Z7cm,具二分枝稱“三岔”。在長茸期內投給小劑量雄性激素,有促進茸角生長的作用,特別是提高再生茸的產 量較顯著,而投給大劑量雄性激素,有促進雄鹿發情和茸角老化的作用。 【品種考證】 本品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圖經》曰:“《神農本草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時取其茸,陰干。以形如小紫茄者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氣猶未具,不若分歧如馬鞍形者有力。”并附郢州鹿及砍茸圖。郢州即今之河南 信陽市,其圖示鹿之背部有斑點,即為今之梅花鹿。《本草綱目》謂:“鹿,處處山林中有之。馬身羊尾,頭側而長,高腳而行速。牡 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白斑。”由上可知,李時珍言之鹿為今之梅花鹿,與現代藥用鹿茸來源一致。 【商品規格】 商品有梅花茸(花茸)和馬茸兩類,砍茸鋸茸之分。1、梅花茸: ① 二杠鋸茸 一等:圓柱形,具有八字分岔一個,大挺、門樁相稱,短粗嫩壯,頂頭鈍圓。皮毛紅棕或棕黃色,鋸口黃白 色,有蜂窩狀細孔,無骨化圈。不擰嘴、抽溝、破皮、懸皮、烏皮、不存折和不臭。每支重85g以上。二等:存折不超過一處,虎口以下 稍顯棱紋。每支重65g以上。三等:枝桿較瘦,并兼有懸皮、烏皮,破皮不露茸。存折不超過二處,虎口以下有棱紋。每支重45g以上。四等:兼有獨挺、怪角。不符合一、二、三等者,均屬此等。② 三岔鋸茸 一等:圓柱形,具分岔二個。挺圓,茸質松嫩,嘴頭飽滿。下部稍有縱棱筋,骨豆不超過茸長的30%。每支重250g以上。其余同二杠鋸茸。二等:存折不超過一處,突起縱棱筋長不超過2cm,骨豆不超過茸長的40%。每支重200g以上。三等:條桿稍瘦,茸 質嫩。稍有破皮不露茸,存折不超過一處,縱棱筋、骨豆較多。每支重150g以上。四等:畸形或怪角,頂端不竄尖,皮毛色烏暗。不符 合一、二、三等者,均屬此等。2、馬鹿茸: ① 鋸茸 一等:枝岔類圓柱形。皮毛灰黑色或灰黃色。枝桿粗壯,嘴頭飽滿,皮嫩的三岔、蓮花、人字等茸,無骨豆,不 擰嘴、偏頭、破皮、發頭、骨折,不臭,無蟲蛀等。每支重275~450g。二等:四岔茸嘴頭不超過13cm,骨豆不超過主干長度的50%。破 皮長度不超過3.3cm。三等:嫩五岔和三岔老茸。骨豆不超過主干長度的60%。破皮長度不超過4cm。不竄尖。四等:茸皮不全的老五 岔,老毛桿,老再生茸。② 鋸血茸 一等:不臭,無蟲蛀,不骨化,茸內充分含血,分布均勻,肥嫩上沖的蓮花、三岔茸。不偏頭、抽溝、破皮、畸形。主枝及 嘴頭無折傷,茸頭飽滿,不空、不癟。每支重不低于500g。二等:不足一等的蓮花、三岔茸及肥嫩的四岔、人字茸。每支重300g以上。三等:不足一、二等的蓮花、三岔茸、四岔茸及肥嫩的畸形茸。每支重不低于250g。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