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鹿茸《中藥學7版》 【名稱】 鹿茸 【拼音】 Lurong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脊椎動物鹿科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馬鹿Crvus elaphus L.等雄鹿頭上尚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主產于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新疆、青海等地。其它地區也有人工飼養。夏秋兩季雄鹿長出的新角尚未骨化時,將角鋸下或用刀砍下,用時燎去毛,切片后陰干或烘干入藥。 【性味歸經】 甘、咸,溫。歸腎、肝經。 【功效】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應用】 1.腎陽虛衰,精血不足證。本品甘溫補陽,甘咸滋腎,稟純陽之性,具生發之氣,故能壯腎陽,益精血。若腎陽虛,精血不足,而見畏寒肢冷、陽痿早泄、宮冷不孕、小便頻數、腰膝酸痛、頭暈耳鳴、精神疲乏等,均可以本品單用或配入復方。如鹿茸酒,與山藥浸酒服,治陽痿不舉,小便頻數;或與當歸、烏梅膏為丸,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聾目昏等(《濟生方》);亦常與人參、黃芪、當歸同用治療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元氣不足,畏寒肢冷、陽痿早泄、宮冷不孕、小便頻數等證,如參茸固本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2.腎虛骨弱,腰膝無力或小兒五遲。常以本品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多與五加皮、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加味地黃丸(《醫宗金鑒》);亦可與骨碎補、川斷、自然銅等同用,治骨折后期,愈合不良。 3.婦女沖任虛寒,崩漏帶下。本品補腎陽,益精血而兼能固沖任,止帶下。與烏賊骨、龍骨、川斷等同用,可治崩漏不止,虛損贏瘦,如鹿茸散(《證治準繩》)。若配狗脊、白蘞,可治白帶過多,如白斂丸(《濟生方》)。 4.瘡瘍久潰不斂,陰疽瘡腫內陷不起。本品補陽氣、益精血而達到溫補內托的目的。治療瘡瘍久潰不斂,陰疽瘡腫內陷不起,常與當歸、肉桂等配伍,如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注意】 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可驟用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傷陰動血。凡發熱者均當忌服。 【用法用量】 研末吞服,1~2g,或入丸、散。 【成藥】 鹿角 鹿角膠 鹿角霜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 2.《別錄》:“療虛勞灑灑如瘧,贏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 3.《本草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