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歷代本草文獻中提到的“赤水耆”、“赤色者”系指西北地區應用歷史悠久的“紅芪”,為豆科巖黃芪屬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lrys Hand.-Mazz. ,應區別應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志》等已單獨列為一條。 ①《別錄》:“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干。”②陶弘景:“黃耆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自,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自,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色赤者,可作膏貼,用消癰腫。”③《本草圖經》:“黃耆,今河東、陜西外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巳來,獨莖作叢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有赤水管,有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橫。”④《本草別說》:“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耆。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耆,然黃耆本皆柔韌,若偽者,但以干脆為別爾。” ⑤《綱目》:“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簳者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⑥《得配本草》:“黃耆補虛,蜜炒;嘈雜病,乳炒;解毒,鹽水炒;胃虛,米泔炒;暖胃、除瀉痢,酒拌炒;瀉心火、退虛熱、托瘡瘍,生用。恐滯氣,加桑白皮數分。” 【商品規格】 商品規格 歷史上按產地分卜奎芪、寧古塔芪、正口芪、綿芪等。加工后的規格分為沖正芪、正炮臺芪、副炮臺芪、正小皮、付小皮等。按性狀不同又分為黑皮芪、白皮芪。現分為四等級。 特等:圓柱形的單條,斬疙瘩頭或喇叭頭,頂端間有空心,長70cm以上,上中部直徑2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6cm,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質硬而韌;斷面外層白色,中間淡黃色或黃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氣。 一等:長50cm以上,上中部直徑1.5cm,末端直徑不小于0.5cm,余同特等。 二等:長40cm以上,上中部直徑1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4cm,間有老皮,余同一等。 三等:不分長短,上中部宜徑0.7cm以上,末端直徑不小于0.3cm,間有破短節子,余同二等。 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填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于內蒙古庫倫一帶者。屬北黃芪。 紅芪:又名晉芪、巖黃芪。為豆科植物巖黃芪Hedysav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產于甘肅。多為野生。為黃芪副品。按加工方法又可分為沖正芪、正炮臺芪、副炮臺芪等。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甘肅、河北、青海所產的小白耆(又稱小黃耆),為植物金翼黃耆的根;甘肅、青海所產的白大耆,為植物塘谷耳黃耆的根;四川所產的川耆,主要為塘谷耳黃耆及多花黃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與上述相近,但較細小,質量亦較差,產量也少。 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 Astragalus tibe-tanus Benth. Ex Bge.(西藏)、云南黃耆 A.yunnanensisFranch.(西藏、云南)、彎齒黃耆A. Comptodontus Franch.(云南)、阿克蘇黃耆A.Aksuensis Bge.(新疆)等。 【化學成分】 1.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3'-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2', 3'-二羥基-7, 4'-二甲 氧基異黃酮、7,2'-二羥基-3', 4'-二甲氧基異黃烷及其葡萄糖甙、7, 3'-二羥基- 4', 5'- 二甲氧基異黃烷、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 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 皂甙類成分有黃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黃芪甲甙(即黃芪皂甙IV)與黃芪乙甙。 2.蒙古黃芪含黃芪多糖。 芒柄花黃素R=H 7, 3'-二羥基- 4', 5'-二甲氧基異黃烷 毛蕊異黃酮R=OH 黃芪皂甙Ⅷ R=xyl (xyl=xylose,木糖;gal=galactose, 半乳糖; glcA=glucuronic acid 大皂甙甙Ⅰ R=gal glcA=glucuronic acid葡糖醛酸;rhamnose, 鼠李糖) 【理化鑒別】 紅耆: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產量較大。藥材呈長圓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細,長10~25~50厘米,粗6~10~20毫米。表面棕黃色或近于棕紅色,有縱皺及少數支根痕;皮孔橫向,淺黃色或暗黃色,略凸出;栓皮易剝落。質柔韌,斷面纖維性且富粉質,皮部棕白色,形成層成棕色的環,木質部淡黃棕色,中心顏色較淺,有細致的類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產甘肅南部。 【藥理作用】 1. 對中樞神經、心血管的作用:30%黃芪煎劑,可加強小鼠對學習的記憶和鞏固記憶作用。 2. 對心血管作用:煎劑、黃芪皂甙甲動物試驗有降壓作用。 3. 利尿作用:煎劑對實驗動物或人體均可使尿量增加,顯示較強的利尿作用。 4. 抗炎作用:黃芪皂甙甲可對抗組胺、5-羥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有抑制作用。黃芪 多糖能顯著增加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空斑形成細胞的溶血能力和明顯的碳粒廓清作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