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基礎】 人的脊柱是由脊椎骨及其復雜的關節系統、椎間盤、韌帶、肌肉等組織構成的統一平衡整體,在神經內分泌的指揮和調節下,完成各種復雜的運動,維持正常的機體活動。脊椎的平衡分為內平衡和外平衡:內平衡由脊椎骨、脊椎關節、椎間盤等組成,外平衡由韌帶、肌肉組成。內外平衡組成新的整體平衡。一旦內外平衡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引起脊柱的內外平衡失調,出現代償性的變化,引起和導致頸腰椎病。任何治療方法如果不能使脊柱恢復內外平衡,就很難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綜合征。如頸肩及上肢的麻痛、肌肉萎縮、甚至發生四肢癱瘓。有人可表現為頭暈、猝倒等,是最近20多年來才逐漸得到全面認識的疾病。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砂l生于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該病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后極易復發等特點。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并非一日之寒。因此,37℃醫學網提醒您要重視早期鍛煉和頸椎病的預防保健,只有早發現、正確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診斷】 1、臨床表現與影象學所見相符合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象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診斷頸椎病。 3、僅有影象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癥狀者,不應診斷頸椎病。 一、診斷依據分別為: 1、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強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象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膀例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椎動脈型: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問題是有待于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癥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他型: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二、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有兩條: (1)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蓪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癥狀,如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 (4)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 (5)臨床表現與X線片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6)除外頸椎骨實質性改變(如結核,腫瘤)。胸廓上口綜合癥,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 (5)除外椎動脈Ⅰ段和椎動脈Ⅱ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6)除外神經官能癥、顱內腫瘤等; (7)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8)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治療措施】 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非手術療法。對于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減輕癥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癥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如果癥狀仍明顯,則應進行牽引治療。頸部牽引是頸椎病非手術療法的主要手段,牽引的目的是使頸椎間隙得到拉開,減少突出物所起的壓迫作用。但實際上牽引的作用主要還是使頸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頸肌的痙攣。 牽引有坐位牽引及臥位牽引兩種。坐位牽引時,病人坐在橙子上,用四頭帶固定住下頜及枕部,向上垂直牽引,以體重作為反牽引力,重量可達10~20kg,每次1~2小時,每日1~2次,視病人的反應而增加或減少牽引時間及重量,1月為一療程。臥床牽引時病人仰臥于床上,頭部床腳抬高,用四頭帶與身體縱軸呈30°角方向牽引,重量為3kg,每牽引2小時休息1小時,可1日多次。1月為一療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大多數均可通過牽引得到治愈。牽引療程結束,癥狀緩解或減輕,仍需應用頸圈固定。 頸椎病不宜用推拿及手法治療。如需推拿,則手法宜輕柔,切忌進行強力旋轉手法。因為患者的頸椎不穩定,強力的手法可致頸椎半脫位或脫位甚至造成四肢癱瘓。 手術治療:如診斷明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脊髓壓迫癥者應進行手術。在過去,均做后路椎板切除減壓,但由于減壓作用小療效不佳,故有人從后路切除椎板后拉開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牽拉脊髓常使癥狀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復的截癱。60年代起,開始進行前路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取得良好的結果。經前路手術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體融合后可減少復發,原有的骨贅也會逐步吸收。手術方法是病人仰臥、肩部墊枕、頸左側或右側橫切口于胸鎖乳突肌內側頸動脈與甲狀腺之間直達椎體,用針刺入應切除的椎間盤,并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鉆頭或環鋸將椎間盤及其上下一部分椎體切除,一直要看到后縱韌帶或硬膜,再用咬骨鉗或刮匙將后緣的骨贅盡量清除,然后取髂骨做椎體間植骨,手術后用頸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術可于頸叢阻滯或針麻下進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經根或脊髓損傷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