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本月起至明年3月,我國將集中整治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昨天,國家人口計生委等六部門聯合召開的全國集中整治“兩非”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涉案的非法行醫機構將被取締,涉案人員最高將追究刑事責任。(8月17日《京華時報》)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涉及“兩非”違法行為的機構與個人,都將可能會受到包括取締經營資質及行醫資質在內的追罰,這并不新鮮。新鮮的是,這一種“涉案人員最高將追究刑事責任”的表態。它能否因此就剎住“生男不生女”的社會歪風?有可能依舊是不明朗的。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會把板子打在醫院及醫生們身上。其實,這有可能是無比冤枉的。隨著對醫院及醫生的管理越趨嚴格,違法成本越來越高,絕大多數正規的醫院及醫生早已經不沾染這樣的商業行為。畢竟,停業和取消行醫資格并不是開玩笑的,關系到醫者們的飯碗。近幾年來,真正在背后從事這些違法活動的主體是黑診所及無行醫資質的人員。因為人家本來就沒有資質,根本就不怕你取消資質,干脆就在這條道上一路黑到底。 罰款?只怕罰款的力度與速度恐怕遠遠追不上人家賺錢的速度,所以你才會看到這樣的怪現狀:一邊是源源不斷地打擊治理。另一邊是,非法經營在打擊中逐漸走向“壯大”。近日,有媒體就調查發現,一個龐大的非法胎兒性別鑒定市場已經形成。在不少地方,從事非法鑒定性別的活動由隱藏變為半公開,由“坐等上門”變為“上門服務”,由本地小范圍變為有組織的跨區域大范圍作業,從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到人工終止妊娠,提供“一條龍”的專業服務。 本來,“追刑責”的表達是夠有力的,但奈何卻又偏偏加上“最高”作為前提,這顯然是一條多余的尾巴。明白國情的人都知道,這樣表達帶來的現實語境是,執法彈性很大。高不高?是否最高?因為缺乏一種客觀標準,所以實際上最后還是執法部門說了算。在罰款經濟流行的今天,某些執法部門會不會以罰款代替刑責呢? 整治的炮口只對準提供服務者,卻并沒有考慮在制約需求上下功夫,這是另一個問題。為什么 “兩非”活動猖獗?除了“兩非”現象隱蔽性強的因素外,另一個原因同樣不可忽視。那就是一些生育者們對此有旺盛的消費需求,這種強勁的需求才是產生黑市場的經濟根源所在。如果不對生育者的行為也進行必要的限制與追罰,僅僅是在打擊整治服務提供者上發力,恐怕成效不會很大。 最后,整治活動還設立了很明確的時間表——本月起至明年3月期間。這是否在暗示,過了這段“嚴打”時間,執法的力度就會下降?由此,會不會引起這種違法行為的強勢反彈?這也格外令人擔憂。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