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領隊朱慶棠: 慎終如始 打好最后“攻堅戰”
平安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朱慶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領隊、中山一院醫學工程部主任,教授,國際矯形外科與創傷學會骨顯微外科委員會主席,“廣州實力中青年醫生”。 “廣州實力中青年醫生”、骨顯微外科專家朱慶棠的戰“疫”經歷,以2月6日為分界線。 在那天之前,作為中山一院醫學工程部主任,他的任務是想方設法從全球“海淘”醫療防護物資。在那天晚上的醫院會議上,任務突如其來:院領導要求他于次日率領一支131人組成的國家醫療隊,到武漢去支援新冠肺炎重癥定點收治醫院。 4月2日,當多支醫療隊奉命交接病人、撤離武漢時,已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奮戰55天的朱慶棠和同事們,還在忙于接收從其他醫療隊轉來的病人。根據國家指令,數支代表最高醫療水平的國家隊將成為駐守戰場的最后一批“援軍”,向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發起最后的“攻堅戰”。朱慶棠說,戰“疫”尚未成功,“我輩仍將努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 梁嘉韻 劉星亮 轉戰 家人看見行李才知他要“逆行” 早在1月3日,武漢疫情初起,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醫學界尚知之不多。但對于經歷過17年前的抗擊SARS之戰洗禮、多次承擔國家緊急醫療救援任務的中山一院來說,警鐘已被敲響。醫院領導層敏銳地意識到形勢的微妙,要求醫工部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因為我們動手早,一開始還可以一批批地采購,挑一挑,選一選。然而形勢變化得很快。1月21日之后,隨著防護物資的緊俏,完全變成了賣方市場。”朱慶棠說,他與同事們一起夜以繼日組織貨源,從等供應商送貨改為親自到倉庫提貨,為了一小箱空運來的防護服,也會立即沖到機場接貨。 朱慶棠深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每一件防護物資都將成為守護醫務人員安全的“鎧甲”,而只有確保“白衣戰士”們的安全,才會有更多的病人有機會逃脫新冠肺炎的魔爪,重新回到“安全區”。 隨著武漢新冠疫情的發展,朱慶棠主動向醫院黨委提交了赴武漢抗疫一線的“請戰書”。 命令來得很突然。2月6日晚,朱慶棠接到次日一早出發的命令。“當晚忙著組建隊伍、準備救援物資,待我回到家時已到深夜,家里人都睡下了,來不及告訴他們。”朱慶棠說,次日一早,家人看見門口放著行李箱,才知道他將向武漢“逆行”。 妻子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科醫生,春節期間就已取消休假,支援發熱門診,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女兒小朱在廣州醫科大學就讀,一直關注著武漢疫情的發展。她們完全理解、支持朱慶棠此時的選擇,叮囑他注意防護,早日回家。 改造 受援醫院ICU床位擴充近三成 2月7日,朱慶棠帶領中山一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抵達武漢,進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24小時之后,醫療隊迅速新開一個50張床位的病區,并接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 最初的兩天,最讓他操心的是如何讓一支混編隊伍盡快形成戰斗力。 “131名隊員都是主動要求沖到前線的。大家分別來自重癥醫學、呼吸、心血管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胸外科、耳鼻喉科甚至兒科、產科等專業。相當一部分的隊員對我來說是陌生的面孔,沒有合作過。”朱慶棠說,除了要盡快“認人”,還有分工協作的問題。幾位教授甚至要重新做回“住院醫師”,為重癥醫學、呼吸科專業的年輕同事做助手。 讓他感動的是,隊員們以拯救生命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在意“轉崗”,在醫療隊指揮小組和臨時黨總支的組織下,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事實證明,也正是這支混編的隊伍,充分發揮出多學科合作的優勢,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場上強大的“特戰隊”。 在協和西院, 中山一院負責的病區原本屬于“清潔區”和醫務人員的休息區,經過緊急改造后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開區沒多久,醫療隊便面臨著一個難題:由于需要救治的危重型病人數量遠遠超過重癥監護室(ICU)能提供的床位數,很多危重型病人只能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療。 為了盡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同時更好地發揮隊員們的專業特長,朱慶棠積極爭取多方支持,率先在普通病房改造、開辟了具有ICU功能的“高級生命支持單元”,使協和西院ICU床位一舉擴充了25%。隨著氣管插管、有創通氣、俯臥位通氣、CRRT、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重癥超聲、集束化重癥護理等先進重癥救治技術的開展,危重型病人的病亡率顯著降低,為大規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癥病人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針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大多為中老年,基礎病多、病情復雜、救治難度大等問題,朱慶棠率領醫療隊充分發揮多學科團隊的優勢,前線后方群策群力,急救與治療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礎病并重、護理與康復并重,創立了“醫護患一體化,救治康復全覆蓋”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管理模式,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重癥救治調研會上作為先進經驗進行介紹。 他們還引入肺康復和肢體康復治療,并受協和醫院西院委托,牽頭組建康復治療團隊,在全院區推廣早期康復治療。 堅守 繼續為病人提供優質醫療救治 隨著“武漢會戰”進入收官階段,朱慶棠把更多精力放在保持隊伍戰斗力和提振士氣上,確保隊員“零感染”。 醫療隊建立了“日常化作戰隊員健康評估”機制,在突發情況下既可以保證一線醫護工作不受影響,也可以保證突發身體不適的作戰隊員得到休整照顧。 由于工作任務繁重、作戰時間長,在戰“疫”隊員中普遍存在體力透支、精神壓力大的情況。為減少倦怠,保持士氣,作為領隊,朱慶棠與臨時黨總支積極搭建隊員心理疏導和康復的平臺,在醫院、中大以及廣州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關愛醫療隊員家庭,讓大家減少后顧之憂,全身心堅守防線。 截至4月2日,中山一院醫療隊已救治了215名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目前還在接收其他醫療隊轉來的病人。朱慶棠表示,目前“存量”病人的新冠肺炎病情基本穩定,大多數人的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但由于病人本身患有惡性腫瘤、腦中風等疾病,不能及時出院,還需要進一步治療。 “我們時常說‘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我們會慎終如始,繼續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救治,打好最后的‘攻堅戰’!”朱慶棠說。 戰“疫”第90天 心語心愿: 只要我們在武漢堅守一天,我們就會繼續全力救治病人,打好最后的“攻堅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