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茅根《青陽客棧》 【名稱】 白茅根 【英文】 Lalang Grass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Imperatae 【異名】 茅根、蘭根、茹根(《本經》),地菅、地筋、兼杜(《別錄》),白茅菅(《本草經集注》),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絲茅(《綱目》),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草木便方》),堅草根、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寒草根(《閩東本草》),萬根草(《鐵嶺縣志》),茅草。 【性味歸經】 味甘,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 var. major(Nees)C. E. Hubb. 的根莖。 【應用】 用于血熱出血。白茅根性寒,偏入血分,功善清熱涼血止血,為治血熱諸出血證之要藥。凡吐血、衄血、咯血、咳血、尿血及崩漏等證屬血熱妄行者,皆可投用。輕癥單用即可收效,重者常配小薊、山梔子、茜草根等藥,以增強療效,方如《十藥神書》十灰散等。如與大青葉、紫草、茜草等配伍,亦治血熱瘀斑或斑疹。 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逆。白茅根味甘性寒,長于清熱生津。治熱病津傷口渴,輕癥可單用鮮茅根煎湯當茶飲,重者常配鮮石斛、天花粉、知母等藥,以增強清熱生津止渴之功。治熱邪壅胃,上逆嘔噦,可與蘆根、竹茹、枇杷葉等同用。 用于肺熱喘咳。白茅根清肺熱而甘潤不燥,治肺熱咳喘,可配桑白皮及黃芩、貝母等藥,以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方如《圣惠方》如神湯;痰中帶血加配藕節。 用于淋證、小便不利及水腫。白茅根能清熱利尿通淋,有導熱下行而不傷陰之優點,為治濕熱淋證、水腫之良品。因兼能涼血止血,尤宜用治血淋。治熱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臨床常配木通、車前子、金錢草等藥,以增強藥力。濕熱傷腎,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常配伍冬瓜皮、玉米須、赤小豆。白茅根善清利,導濕熱下行,能促進黃疸的消退,故又可治濕熱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陳、山梔子、金錢草等藥,以增強清利濕熱退黃之功。 【注意】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用法用量】 10.00 - 60.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莖白色,匍匐橫走,密被鱗片。稈叢生、直立,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被多數老葉及殘留的葉鞘。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根出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寬3~8mm,葉鞘褐色,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具短葉舌。圓錐花序緊縮呈穗狀,頂生,圓筒狀,長5~20cm,寬1~2.5cm,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成對排列在花序軸上,其中一小穗具較長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較短;花兩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絲狀柔毛;兩穎相等或第1穎稍短而狹,具3~4脈,第2穎較寬,具4~6脈;稃膜質,無毛,第1外稃卵狀長圓形,內稃短,第2外稃披針形,與內稃等長;雄蕊2,花藥黃色,長約3mm;雄蕊1,具較長的花柱,柱頭羽毛狀。穎果橢圓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長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向陽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華北地區產量較多。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①《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②《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視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別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芭茅叢生,葉如大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飲,亦為清涼利尿劑。” 【商品規格】 白茅根商品以干品為主,鮮品多供調配處方用,均為統裝貨,不分規格和等級。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近幾年來白茅根亦發現了偽品,應注意鑒別,詳見注述項。 【化學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檸檬酸、草酸、蘋果酸等,又含 21%的淀粉。另有報道,從本品分離出白頭翁素(Anemonin)。Imperata cylindrica 根莖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蘋果酸、薏苡素 (Coixol)及蘆竹素(Arundoin 0.1%)、印白茅素(Cylin-drin 0.001%)等。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凈,鮮用或扎把曬干。 【炮制】 1.白茅根 《經效產寶》:“去黑皮,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2.茅根炭 《十藥神書》:“燒灰(炭)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于地上一夕,出火毒。”《醫宗金鑒》:“炒黑。”現行:①取凈白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②取凈白茅根段,置煅鍋內,上面覆蓋一碗,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封閉,上壓重物,用火煅燒至貼在上鍋底上的白紙顯黃色,放涼,取出。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茅根炭及時散熱,防止復燃。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