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小薊《青陽客棧》 【名稱】 小薊 【英文】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拉丁文】 Herba Cirsii Setosi 【異名】 貓薊(《本草經集注》),青刺薊、千針草(《本草圖經》),刺薊菜(《救荒本草》),刺兒菜(《綱目抬遺》),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醫學衷中參西錄》),野紅花(《分類草藥性》),刺角菜、木刺艾、刺桿菜、刺刺芽、刺殺草(《江蘇省植物藥材志》),薺薺毛(《山東中藥》),小惡雞婆、刺蘿卜(《四川中藥志》),小薊姆、刺兒草、牛戳刺、刺尖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小刺蓋(《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脾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消腫。 【藥用】 為菊科植物刺兒菜 Cephalanoplos segetum (Willd)MB. [Cerratula setosa Willd.; 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 的全草或根。 【應用】 用于血熱妄行。小薊性涼,能入血分,故具有涼血止血之功。諸凡上而吐、咯、衄血,下而便血崩漏,皆可施用,常配大薊、山桅、側柏葉同用,如《十藥神書》十灰散;尤善于治尿血血淋之癥,可配白茅根、木通、滑石等同用。 用于瘡瘍腫痛。小薊外用,有清熱消腫之功,用治熱毒瘡瘍初起腫痛之癥,常單用鮮品搗爛敷于患處。 此外,小薊還可用治高血壓、腎炎,前者可配夏枯草同用;后者可與生地、茅根等配伍應用。 【注意】 虛寒出血及脾胃虛寒者禁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莖直立,高30~80cm,莖無毛或被蛛絲狀毛。基生葉花期枯萎;下部葉和中部葉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1.5~10c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通常無葉柄,上部莖葉漸小,葉緣有細密的針刺或刺齒,全部莖葉兩面同色,無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端,雌雄異株;雄花序總苞長約18mm,雌花序總苞長約25mm;總苞片6層,外層甚短,長橢圓狀披針形,內層披針形,先端長尖,具刺;雄花花冠長17~20mm,裂片長9~10mm,花藥紫紅色,長約6mm;雌花花冠紫紅色,長約26mm,裂片長約5mm,退化花藥長約2mm。瘦果橢圓形或長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狀。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間。分布于除廣東、廣西、云南、西藏外的全國各地。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小薊始載于《別錄》,與大薊同條。《本草圖經》云:“小薊根,《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苗高尺余,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并附“冀州小薊根”圖。所繪花序形態與刺兒菜 Cirsium setosum(Willd.)MB.相似。《救荒本草》刺薊菜圖、《綱目》小薊圖均與刺兒菜相似。但《植物名實圖考》小薊圖則似飛廉 Carduus nutans L.。 《醫學衷中參西錄》:“小薊,山東俗名萋萋菜,萋字當為薊字之轉音,奉天俗名槍刀菜,因其多刺如槍刀也。其根與莖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鮮者搗爛,取其自然汁開水服之。若以入煎劑不可久煎,宜保其新鮮之性,約煎四、五沸即取湯飲之。又其莖中生蟲即結成疙瘩,狀如小棗,其涼血之力尤勝。若取其鮮者十余枚搗爛,開水沖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熱者尤效。用時宜取其生農田間嫩而白者。” 【商品規格】 一般用全草,青海地區則用根及莖。考諸古代本草書籍多用根。此外,同屬植物刻葉刺兒菜Cephalanoplos setosum(Bieb.)Kitam. 的全草在東北及河北亦同等使用。性伏與小薊相似,但莖略粗,直徑3~5毫米,葉邊緣有明顯缺刻。頭狀花序的總苞棕黃色,苞片6~8列,三角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氣弱,味淡。 【化學成分】 小薊含生物堿、皂甙等。全草含生物堿約0.05%,皂甙約1.44%。并分得止血成分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蕓香甙、原兒茶酸、咖啡酸、氯化鉀,還證明含綠原酸。尚含φ-乙酰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三十烷醇、β-谷甾醇和豆甾醇。 【采收加工】 5~6月盛花期,割取全草曬干或鮮用。可連續收獲3~4年。 【炮制】 1.小薊 《食療本草》:“搗取自然汁。”《濟陰綱目》:“細切。”《十藥神書》:“研極細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段,干燥,篩去灰屑。 2.小薊炭 《萬氏女科》:“燒存性,為灰。”現行,取小薊段置鍋內,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再炒至水氣逸盡,取出涼透。小薊炭增強止血作用。 3.炒小薊 取小薊段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黃并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小薊炭散熱防復燃。 【附方】 1.治九竅出血 用小薊一握,搗汁,水半盞和頓服。如無青者,以干薊末,冷水調三錢匕服。(《衛生易簡方》) 2.治卒吐血及瀉鮮血 小薊葉,搗汁,溫服。(《梅師集驗方》) 3.治吐血 小薊、大薊、側柏葉各9g,仙鶴草、焦梔子各12g。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4.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黃、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仁、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甘草各等分。上嚼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濟生方》小薊飲子) 5.治崩中下血 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地黃汁一盞,白術半兩,煎減半,溫服。(《綱目》引《千金要方》) 6.治妊娠胎墜后出血不止 小薊根葉(銼碎)、益母草(去根莖,切碎)各五兩。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爛熟,去滓,至一大碗,將藥于銅器中煎至一盞,分作二服,日內服盡。(《圣濟總錄》) 7.治婦人陰癢不止 小薊,不拘多少,水煮作湯,熱洗,日三用之。(《婦人良方》) 8.治一切極痛下疳 鮮小薊、鮮地骨皮各五兩。煎濃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醫學廣筆記》)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