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常山《青陽客棧》 【名稱】 常山 【英文】 Antifeverile Dichroa Root 【拉丁文】 Radix Dichroae 【異名】 互草(《本經(jīng)》),恒山、七葉(《吳普本草》),雞骨常山(《本草經(jīng)集注》),翻胃木(侯寧極《藥譜》),黃常山(《中國藥用植物志》),茗葉常山、土常山、大金刀(《湖南藥物志》),大常山、樹盤根、一枝藍(《云南中草藥》),雞骨風(fēng)、風(fēng)骨木、白常山(廣州軍區(qū)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擺子藥(貴州)。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辛,性寒,小毒。歸肝、脾經(jīng)。 【功效】 截瘧,劫痰。 【藥用】 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根。 【應(yīng)用】 用于瘧疾。常山自古即為截瘧之專藥,如《肘后方》、《外臺》等醫(yī)方專著,就單用常山浸酒或煎服以治瘧疾,每獲良效。臨床上常與檳榔、草果、陳皮、厚樸等配伍以祛痰截瘧,如《局方》之勝金丸、《醫(yī)學(xué)正傳》之截瘧七寶飲。若癥見熱多寒少者,可與黃芩、石膏或青蒿、知母等清熱藥配伍,如《圣濟總錄》保安湯;寒多熱少者,則與附子、肉桂或丁香、生姜等祛寒藥同用,如《窮鄉(xiāng)便方》截瘧方;與補氣健脾之黨參、茯苓等同用,可用于瘧疾體虛者。此外,也可將常山入小柴胡湯,與柴胡、黃芩、半夏,生姜等合用,以和解少陽提高療效,且半夏、生姜又可減輕常山惡心嘔吐不良反應(yīng)。如瘧疾經(jīng)久不愈,致成瘧母者,可與三棱、莪術(shù)等破血消癥藥相伍,如《嶺南衛(wèi)生方》瘴瘧丹。 用于胸膈痰飲積聚。常山生用有較強的涌吐痰飲作用,如《肘后方》治痰厥頭痛,用本品配甘草煎湯和蜜服,以吐去痰飲而取效。至干癲狂、癲癇病,神志昏蒙,見有胸悶痰多者,亦可借常山吐去痰飲而蘇神志。 【注意】 正氣不足,久病體弱及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tài)】 灌木,高1~2m。小枝綠色,常帶紫色,無毛,或稀被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5~2cm;葉形變化大,通常橢圓形、長圓形、倒卵狀橢圓形,稀為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邵楔形,邊緣有密的鋸齒或細鋸齒;中脈上面凹陷,側(cè)脈彎拱向上。傘房花序圓錐形;頂生,有梗;花藍色或青紫色;花萼倒圓錐狀,萼齒4~7;花瓣4~7,近肉質(zhì),花時反卷;雄蕊10~20,半數(shù)與花瓣對生,花絲扁平;子房下位,花柱5(4~6),初時基部合生。漿果藍色,有多數(shù)種子。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緣、溝邊、濕潤的山地。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亦產(chǎn)。以四川產(chǎn)量最大,質(zhì)量最佳。銷全國各地。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①陶弘景:“常山,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最勝。”②《本草圖經(jīng)》:“常山,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尺,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葉,八月采根,陰干。此二味為治瘧之最要。”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總生物堿約0.1%,其中有常山堿(常山堿乙,febrifugin,β-dichroine)、異常山堿(常山堿甲,isofebrifugin,α-dichroine)及常山堿丙(γ-dichroine),為抗瘧有效成分。另含常山次堿(dichroidine)、4-喹唑酮(4-quinazolone)及一種吸濕性生物堿。此外。尚含有兩種中性物質(zhì):傘形花內(nèi)酯(常山素A,unbeliferone,dichrin A,7- hydroxycoumarin)、常山素B(dichrin B)。 【采收加工】 栽培4年以上收獲。秋后齊地割去莖桿,挖出根,洗去泥土,砍去殘余莖桿,再砍成7~10cm短節(jié),曬或炕干后在有火焰的柴火上燎去須根,撞去灰渣即為成品。 【炮制】 1.常山 《活幼心書》:“薄銼,曬干。”《普濟方》:“細切。”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粗細分開,洗凈,浸泡2~3d,撈出,潤透,切薄片,干燥。生品劫痰涌吐力強,多用于胸中痰飲,癲狂等。 2.酒常山 《雷公炮炙論》:“凡使,春使根、葉,夏秋冬一時用,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搗少用。”《外臺》:“細切,搗碎……酒漬一宿。”《醫(yī)學(xué)入門?本草》:“酒浸一日,蒸熟。”《本草乘雅半偈》:“臨時去苗,用酒浸一宿,取出,曬干熬搗用。”《嵩崖尊生》:“白酒煮干炒紫色。”《外科全生集》:“切薄片曬干,每一斤用陳酒對浸,浸透,取瀝曬干,收盡斤酒,曬透,炒至焦脆。”現(xiàn)行,取凈常山片用黃酒拌勻,待吸盡,悶潤至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常山片100kg,用黃酒10kg。酒制后作用緩和,毒性降低,多用于截瘧。 3.醋制常山 《普濟方》:“醋制炒”、“半斤,好醋五升,早晨至晚焙干。”《醫(yī)學(xué)入門?本草》:“醋浸煮熟。”現(xiàn)行:①取凈常山片,加醋拌勻,稍潤,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帶焦黃色斑點。每常山100kg,用醋12.5kg。②取凈常山片,先用微火炒熱,加入醋和少量水拌勻,熔干。常山片每100kg,用醋25kg。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酒常山、醋常山,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一切瘧病,寒熱往來,發(fā)作有時,頭痛惡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咽干,背膂酸痛,腸嗚腹痛,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 檳榔四兩,常山(酒浸,蒸焙)一斤。上為末,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發(fā)前一日晚臨臥,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熱物茶湯之類。至四更盡,再用冷酒吞下十五丸。忌一切生冷魚腥等物。(《局方》勝金丸) 2.治瘧疾寒熱 常山一錢,厚樸、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果仁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盞,寒多加酒,熱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熱茶湯一日,至午食溫粥。(《醫(yī)學(xué)正傳》引自《局方》截瘧七寶飲) 3.治溫瘧不下食 知母、鱉甲(炙)、常山各二兩,地骨皮三兩(切〕,竹葉一升(切),石膏四兩。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溫三服。忌蒜、熱面、豬、魚。(《肘后方》)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