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牽牛子《青陽客棧》
【名稱】
牽牛子
【英文】
Pharbitis Seed
【拉丁文】
Semen Pharbitis
【異名】
草金鈴(《雷公炮炙論》)、金鈴(《本草圖經》),黑牽牛、白牽牛(《仁齋直指方》),黑丑、白丑(《綱目》),丑牛子(云南、四川),二丑(《中藥材手冊》)。原植物牽牛,又名:盆甑草(《酉陽雜俎》)、狗耳草(《綱目》)、牽牛花(《花鏡》)、勤娘子、姜花(《植物名實圖考》)、裂葉牽牛、打碗花、江良科、常青藤葉牽牛、喇叭花、牽牛郎、大牽牛花。圓葉牽牛又名:紫花牽牛《廣州植物志》,牽牛花、喇叭花(通稱),連簪簪(四川),打碗花(山西)。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瀉水利尿,逐痰殺蟲。
【藥用】
為旋毛科植物牽牛Pharbitis nil(L.)Choisy. 、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的種子。
【應用】
用于水腫,腹水,腳氣腫脹。牽牛子既能利尿,又能瀉下,可使水濕之邪從二便排除。其逐水之力雖略緩于甘遂、大戟、芫花,但仍屬峻下之品,故以治水濕停滯而正氣未衰者為宜。可單用,亦可入復方。如治水腫,《千金要方》單用本品研末服之;治腳氣脛腫滿,《肘后方》用本品制蜜丸服;若體質壯實者,還可以加大黃、甘遂、檳榔等,以增強其瀉下逐水之功;腎虛水腫,則與杜仲、肉桂、補骨脂、胡蘆巴等同用,補瀉兼施,溫陽利水,如《醫學發明》天真丹。
用于痰壅喘咳。牽牛子苦降泄下而能祛痰逐飲,痰飲去則肺氣得以宣降,咳喘可平,常配伍葶藶子、桑白皮、杏仁、厚樸等助其化痰瀉肺,止咳平喘之功。對于痰熱壅盛之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肋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嘎不鳴,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者,則用牽牛子與大黃、檳榔研末服,瀉熱化痰,下氣平喘,如《田氏保嬰集》牛黃奪命散;若熱盛動風,小兒急驚抽搐,身熱面赤引飲,小便黃赤者,宜用牽牛子配青黛、天竺黃等清熱滌痰,涼血熄風之品,如《續易簡方論》利驚丸。此外,痰濕阻滯,三焦不順之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者,可以牽牛子配皂角為丸,荊芥姜湯送服,如《博濟方》利膈丸;還可加白礬、半夏曲、陳皮、蘿卜等以加強化痰除濕,寬胸除痞之效。
用于大便秘結,食滯,蟲積等。牽牛子少用則通大便,消積滯,故大便秘結者每單用本品即效,亦可選配大黃、檳榔等加強其清熱瀉下通便之功,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黃牽牛散;若兼心腹氣悶,可加木香、青皮行氣消脹;宿食不消,宜加萊菔子消食化積;久挾積滯,固傷生冷,遂作痢疾,經久不瘥者,則加檳榔、肉豆蔻等除積止痢,如《楊氏家藏方》萬應丸。治療蟲積腹痛,常配檳榔、使君子、蕪荑等驅蟲藥,殺蟲去積,通便排蟲。
【注意】
孕婦禁服,體質虛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頭暈頭痛,嘔吐,劇烈腹痛腹瀉,心率加快,心音低鈍,語言障礙,突然發熱,血尿,腰部不適,甚至高熱昏迷,四肢冰冷,口唇發紺,全身皮膚青紫,呼吸急促短淺等中毒反應。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1、牽牛:
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左旋,長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互生;葉柄長2~15cm;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長4~15cm,寬4.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單一或2~3朵著生于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被毛;苞片2,線形或葉狀;萼片5,近等長,狹披針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狀,長5~10cm,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談;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絲不等長,基部稍闊,有毛;雌蕊1,子房無毛,3室,柱頭頭狀 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cm,3瓣裂。種子5~6顆,卵狀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黃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原產美洲,我國各地常見栽培,也常逸為野生。
2、圓葉牽牛
形態與牽牛相似,主要區別點是:葉片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長4~18cm,寬3.5cm,通常全緣。花腋生,單一或2~5朵成傘形聚傘花序,萼片卵狀披針形。
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邊、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內,栽培或野生。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主產遼寧。
【品種考證】
《雷公炮炙論》云:"草金鈴,牽牛子是也,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陶隱居云:"作藤生,花狀如扁豆,黃色,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梂子核。"《新修本草》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本草圖經》云:"牽牛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墻,高者或三三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毬,每毬內有子四五枚,如蕎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后收之。"《綱目》載,"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實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但色深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并如山藥莖葉。其花小于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帶長寸許,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以上本草所述主要特征及《本草圖經》所附"越州牽牛子"圖、《綱目》所附"牽牛子"圖形態均與牽牛相似,《綱目》所附"白牽牛"圖形態似圓葉牽牛。
【化學成分】
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樹脂甙類)、牽牛子酸甲(Nilie acid)及沒食子酸(GaIlicacid)。牽牛子甙為一混合物,是羥基脂肪酸的各種有機酸酯的糖甙,經皂化所得的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是至少含有4種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2種已被提純,經酸水解可得牽牛子酸乙(Ipurolic acid)、葡萄糖及鼠李糖。另含生物堿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堿(Chanoclavine)、噴尼棒麥角堿(Penniolavine)、異噴尼棒麥角堿(Isopennic-lavine)和野麥堿(Elymoclavine)。未成熟種子含赤霉素 A20(GA20, Gibberellin A20)、赤霉素A3(GA3)、赤霉素 A5(GA5)。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約 2%,用堿水解生成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和順芷酸(tiglic acid)、尼里酸(nilic acid)、 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 acid)和戊酸(valeric acid)。而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牽牛子酸A、B、C、D,其中以C和D為主,亦具有甙的結構,如牽牛子酸C(pharbitic acidC) 是由尹波路酸(ipurolic acid,3,ll-dihydroxytetradecanoic acid)與二分子D-葡萄糖、二分子L-鼠李糖和一分子D-奎諾糖(D-quinovose)縮合成的甙,而牽牛子酸D則比C多一分子鼠李糖。另外尚含生物堿類化全物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堿(chanoclavine)、噴尼棒麥角堿 (penniclavine)、異噴尼棒麥角堿(isopenniclavine)和野麥角堿(elymoclavine)。此外種子尚含脂肪油11%,以及蛋白質、甾醇類化合物、色素和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霉素,如赤霉素A3(gibberellin A3,gibberellic acid)、赤霉素 A5、A20、A26、A27和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s)Ⅰ、Ⅱ、Ⅲ、Ⅳ、Ⅴ、 Ⅵ、Ⅶ、FⅧ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