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肉桂《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肉桂 【拼音】 Rougui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概述】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樹皮。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多于秋季剝?nèi)。稳ニㄆぁ㈥幐伞R騽內(nèi)〔课患捌焚|(zhì)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guī)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等。生用。 【性味歸經(jīng)】 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源。 【應(yīng)用】 1.陽痿,宮冷。本品辛甘大熱,能補火助陽,益陽消陰,作用溫和持久,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常配附子、熟地、山茱萸等,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如腎氣丸(《金匱要略》)、右歸飲(《景岳全書》)。 2.腹痛,寒疝。本品甘熱助陽以補虛,辛熱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寒邪內(nèi)侵或脾胃虛寒的脘腹冷痛,可單用研末,酒煎服;或與干姜、高良姜、蓽茇等同用,如大已寒丸(《和劑局方》);治寒疝腹痛,多與吳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腰痛,胸痹,陰疽,閉經(jīng),痛經(jīng)。本品辛散溫通,能行氣血、運經(jīng)脈、散寒止痛。常與獨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治風(fēng)寒濕痹,尤以治寒痹腰痛為主,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與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可治胸陽不振,寒邪內(nèi)侵的胸痹心痛,如桂附丸(《壽世保元》);與鹿角膠、炮姜、麻黃等同用,可治陽虛寒凝,血滯痰阻的陰疽、流注等,如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若與當(dāng)歸、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可治沖任虛寒,寒凝血滯的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證,如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4.虛陽上浮諸癥。本品大熱入肝腎,能使因下元虛衰所致上浮之虛陽回歸故里,故曰引火歸源。用治元陽虧虛,虛陽上浮的面赤、虛喘、汗出、心悸、失眠、脈微弱者,常與山茱萸、五味子、人參、牡蠣等同用。 此外,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在補氣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氣血生長之效。 【注意】 陰虛火旺,里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忌用。畏赤石脂。 【用法用量】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肉桂中含揮發(fā)油(桂皮油)1.98%~2.06%,主要成分為桂皮醛,占52.92%~61.20%,其它尚含有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脂,香豆素,粘液,鞣質(zhì)等。 2.藥理作用:肉桂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冠脈及腦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在體外,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鈉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驚厥等作用;桂皮油能促進腸運動,使消化道分泌增力、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并可引起子宮充血;其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對動物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肉桂酸具有使人肺腺癌細(xì)胞逆轉(zhuǎn)的作用。肇慶產(chǎn)肉桂降糖作用明顯。桂皮油對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液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肉桂粉5g,1次服用,每日2次,3周為1療程,治療腎陽虛型腰痛102例。治愈47例,顯效39例,有效14例,無效2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4,2:115);肉桂3g,樟腦2g,山莨菪堿400mg,共研細(xì)末,加凡士林9g,調(diào)勻備用,外敷治療凍瘡1804人次,隨訪812人,全部治愈(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7,1:49);肉桂200g,研細(xì)末,用好米醋調(diào)成糊狀,涂敷病損處。2小時后糊干即除掉。若不愈,隔1周后再依法涂敷1次。用治神經(jīng)性皮炎50例,均收到滿意效果。一般輕者1次,重者2-3次即愈(遼寧中醫(yī)雜志,1984,4:封3)。另有用肉桂治療小兒腹瀉、小兒口角流涎、支氣管哮喘、老年性支氣管肺炎、狹窄性腱鞘炎等。 【參考文獻】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上氣咳逆結(jié)氣,喉痹吐吸,利關(guān)節(jié),補中益氣。” 2.《湯液本草》:“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3.《本草求真》:“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治陰。凡沉寒痼冷、營衛(wèi)風(fēng)寒、陽虛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結(jié)氣、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血脈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腫痛,因寒因滯而得者,用此治無不效。”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