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治療失眠 用50%苦參糖漿,成人20ml,小兒 5—15ml,一次口服或鼻飼,以代替鎮靜催眠藥。觀察 101人次,有效率達95%。其中速效(服藥后15分鐘即能入睡)者51例,占50.9%,顯效(服藥后在30分鐘內入睡)者31例,占30.7%;良效(服藥后在60分鐘內入睡)者14 例,占13.8%;無效(服藥后60分鐘以上入睡或未睡)者5例,占5.0%。入睡最快者為3分鐘,睡眠維持時間3—12小時。對感染性患者的 催眠作用尤佳,未見明顯副作用[12)。
8.治療心律失常 ①以30%苦參煎劑每日上下午各服50ml;或以苦參片劑(每片含生藥1.5g)每日服 4次,每次5片,均連服2—8周。用于頻發性室性早搏32例,結果顯效(自覺癥狀改善,無早搏出現)13例,進步(自覺癥狀明顯改善,每分鐘早搏在1—3次以內)者16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0.6%[13)。②以苦參片劑(每片含生藥2g)每次服3—10片(平均5片左右),每日3次(個別患者以苦參注射液肌內注射,每次 2—4ml,每日2次。4—8周后改用服苦參片)。療程最短8;周,最長9個月,平均11周。治快速心律失常 167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期前 收縮者150例,顯效 (原有心律失常消失,未再復發或偶有每分鐘3—5次以下期前收縮發生,自覺癥狀好轉)39例,有效(原有心律失常減 少1/2—1/3,持續4周以上,自覺癥狀減輕,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藥不能控制,加服苦參后心律失常消失或減少1/2—1/3持續4周以上) 54例,有效率為62%[14)。
9.治療白細胞減少癥 以苦參結晶堿注射液肌注,每次200—400mg,每日1—2次,3—7日查白細胞總數1次。共觀察251例,總有效率7小5%。其中放療引起的30例,顯效22例,占73.33%,總有效28例,總有效率93.33%,白細胞升高率72.55%;化療引起的20例,顯 效8例,占40%,總有效例數13例,總有效率65%,白細胞升高率52.15%。可見對放療引起的白細胞降低較化療引起的白細胞降低者效 果為好[15)。
10.治療老年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苦參注射液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每日1次,共治 26例。設對照組32例,予阿糖胞苷lOmg,每日2次皮下注射;維生素D3 30萬U肌注,每日或隔日1次。苦參組與對照組均4周為1療程。結果兩組分別為完全緩解4例、7例, 部分緩解為8例、10例,未緩解為 14例、15例,總緩解率為46.15%、53.13%。,兩組療效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其主要成 分苦參堿對白血病有抑制作用,且無明顯毒副反應,僅1例出現皮膚散在皮疹[15)。
11.治療狂燥癥 苦參片(每片含生藥2g)口服,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最大日劑量不超過50g。治療40例,總有效率為82.5 %。
12.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 苦參4g,裝入膠囊或制成丸劑,分4次服。治療19例,結果均有效,黃疸消退平均時間12.6日,最短3日,同時自覺癥狀有改善,肝腫大及肝功能恢復亦較快。
13.治療水腫、腹水 苦參粉8g,為一日口服量。治療肝硬化、腎動脈硬化癥、結核性胸膜炎等所致水腫病人30例,總有效率為93.3%。
14.嗜鹽桿菌性食物中毒 苦參30g,水煎,分3次服。治療22例,結果21例在3日內控制癥狀,總有效率為95.5%。
15.治療腸滴蟲 苦參粉,每次1.2-4g,一日3次。10日為一療程。或同時用50%苦參煎劑60-100ml,保留灌腸,一日一次。治療54例,結果治愈27例,治愈率為50%。苦參25-40g,萹蓄25-40g,馬齒莧20-25g(鮮品150-250g)。水煎至200ml,分2次早晚溫服。治療16例,結果 治愈15例,治愈率為93.8%。
16.治療蟯蟲病 苦參200g,百部150g,花椒60g,白礬10g。水煎過濾,睡前保留灌腸。成人每次40ml,小兒酌減,每日一次。治療50例,結果經用藥2-4次,均獲效。
17.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苦參粉0.5g,與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礬,混合作一次量。先以1/5 000高錳酸鉀溶液灌洗陰道,擦干后撒入藥粉。一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治療176例,結果總有效率為71.5%。
18.治療燙傷 苦參60g,連翹20g,研細末,過80目篩,用麻油200ml調勻。用前以涼水洗凈患處,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珠,涂藥,一日2次。治療36例,結果均在10日內治愈。
19.治療中耳炎 苦參9g,黃柏9g,入麻油200ml內炸至焦,撈出,待冷后入冰片1.8g,枯礬粉3g,攪勻。先以過氧化氫溶液洗耳,再滴入此油,一日3-4次,一次2-3滴。治療21例,結果痊愈17例,顯效3例,總有效率為95.2%。(11-19條引自《現代中藥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齊齊哈爾市高拉爾基傳染病防治院,《苦參治療急性菌痢初步觀察》,中草藥通訊,1972,(1):44
[2)中華醫學雜志,《無味苦參堿》,1978,(12):764
[3)汪清縣醫院內科,醫學實踐,1976,(4):31
[4)黑龍江醫藥,1972,(2):45
[5)遼寧醫藥,1971,(4):20
[6)高文武,《苦參治療滴蟲性腎盂腎炎91例的療效觀察》,四川中醫,1983,(3):28
[7)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苦參治療148例皮膚病療效觀察》,中草藥通訊,1976,(1)35
[8)林正宜,《婦得康泡沫氣霧劑鑒定會在貴陽召開》,中草藥,1980,(1)21
[9)黃光中,中成藥研究,1979,(2):42
[10)劉秀武,《苦參治療肺、心疾病40例療效觀察》,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81,(1):34
[11)李桐曾,等,新醫學,1977,(7):329
[12)重慶紅十字會院兒科,《苦參催眠作用101例觀察報告》,中草藥通訊,1979,(2):38
[13)胡克,新醫藥學雜志,1978,(7):41
[14)苦參觀察協助組,新醫藥學雜志,1977,(7):24
[15)王來慈,等,中醫學雜志,1993,(1):18
【藥論】
1.論苦參功專清熱燥濕,主治濕熱蘊結之證 ①倪朱謨:“苦參,祛風瀉火,燥濕殺蟲之藥也。化癥瘕,散心腹之結氣,逐黃疸,治腳氣之脛疼,又治疬風癩疾及時瘡破爛、膿水浸淫,或腸風下血、腸湃痔血諸證,統屬濕熱血瘀之病也。此劑苦可除熱,寒可涼血,燥可 勝濕。蓋東南之地,皆是濕生熱,熱生風,風勝則下血,熱勝則生瘡,唯苦參皆可治也。”(《本草匯言》)②張山雷:“苦參亦苦寒燥 濕之品。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皆濕熱蘊結之證也。黃疸為胃中之濕熱,溺有余瀝、小溲黃赤,則膀胱之濕熱也。逐水者,以蘊熱而 水道不利,非通治虛寒之蓄水。癰腫,則濕熱凝結之腫瘍也。目淚乃肝經濕熱之病,泄濕退熱則目自明而淚自止。”又“《別錄》治腸 游者,清理其濕熱之積滯也。止渴醒酒,皆清熱之效。療惡瘡及下部蜃瘡,則燥濕清熱又能殺蟲耳。”(《本草正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