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婦人月水不利,或前或后,乍多乍少,腰疼腹痛,手足煩熱 牡丹皮一兩一分,苦參半兩,貝母三分(去心稱)。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劑搗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腹米飲下,日三。(《圣濟總錄》牡丹丸)
6.治痛經 牡丹皮6~9g,仙鶴草、六月雪、槐花各9~12g。水煎,沖黃酒、紅糖,經行時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島中草藥手冊》)
7.治產后血暈,血崩,經水不調,遠年干血氣 紅花、干荷葉、牡丹皮、當歸、蒲黃(炒)各等分。上藥共為細末,每服五錢,酒煎,連渣溫服。(《保命集》紅花散)
8.治產后腹中惡血不除,苦身強痛 牡丹皮一兩,大黃銼,炒)一兩,桂(去粗皮)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炒令黃色)四十枚。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圣濟總錄》牡丹飲)
9.治寒疝心痛,并治盾尸發動 牡丹皮(去心)、肉桂各二兩,烏頭(炮)二枚。上三味末之,合蜜和為丸如大豆。旦起未食服三丸,日二。不知稍增之。藥少急,寧少腹。無烏頭,附子亦可用之,炮之。忌胡荽、豬肉、冷水、生蔥等。(《外臺》引《古今錄驗方》牡丹丸)
10.治腎虛腰痛 牡丹皮、萆薢、白術、桂(去粗皮)等分。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溫酒調下。(《圣濟總錄》牡丹散)
11.治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 牡丹皮、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大黃(銼,炒)、木香、麻黃(去根、節)。上六味等分,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牡丹湯)
12.治懸癰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發甚癢,狀如松子,一月赤腫如桃,遲治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不可治矣。先服國老湯,不消者 牡丹皮、大黃、貝母、白芷、甘草、當歸各五錢。共為細末,酒調服二錢,空心吃。(《本草匯言》將軍散)
13.治下部生瘡,已決洞者 牡丹(末),湯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14.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小便如淋,時時發熱,自汗,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
15.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芪、木香、當歸、川芎、辣桂、桃仁(浸去皮炒)各三分,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二分。上末,每服三錢,井水煎,食前溫服。(《直指方》牡丹散)
16.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口吐膿血,氣作腥臭 牡丹皮、赤芍藥、地輸、苦桔梗、薏苡仁、川升麻、黃芩、北甘草各等分。上銼散。每一兩,水一升半,煎五合,溫服,日三。(《普濟方》牡丹散)
17.治腕折瘀血 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
18.治金瘡內漏,血不出 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17~18方出自《千金要方》)
19.治過敏性鼻炎 牡丹皮9g,水煎服。連服10d為1療程。(《青島中草藥手冊》)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辛,寒。主治寒熱,中風,契從,痙,驚癇,邪氣,除徵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治癰瘡。
《名醫別錄》:味苦,微寒,無毒。主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藥性論》: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膝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后一切女人冷熱血氣。
《開寶本草》: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藥類法象》: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藥。犀角地黃湯中之一味也。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辛。陰中微陽。辛苦微寒,無毒。
手厥陰經,足少陰經。
《象》云: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
《珍》云:驚骨蒸。
《本草》云: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之氣,腰痛,風噤,癲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
《本草衍義補遺》:苦辛,陰中寒陽,厥陰足少陰之藥,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藥,及治無汗骨蒸。
《本草發揮》:潔古云: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中陽也。涼骨熱。
《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后人乃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人所不知,今為拈出。
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本草經疏》:牡丹皮稟季春之氣,而兼得乎木之性,陰中微陽,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其色赤而象火,故入手少陰、厥陰,足厥陰,亦入足少陰經。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瘈疭,痙驚癇,皆因陰虛內熱,榮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行血,苦能泄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癥堅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并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忌胡荽。赤花者利,白花者補。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