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絲瓜絡《青陽客棧》 【名稱】 絲瓜絡 【英文】 Towel Gourd Vegetable Sponge 【拉丁文】 絲瓜絡 Retinervus Luffae Fructus 【異名】 天蘿筋(《脈因證治》),絲瓜網(《醫林纂要·藥性》),絲瓜殼(《分類草藥性》),瓜絡、絮瓜瓤(《廣州植物志》),天羅線(《藥材資料匯編》),絲瓜筋(《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絲瓜瓤(《河北藥材》),千層樓(《湖南藥物志》),絲瓜布(《四川常用中草藥》)。原植物粵絲瓜又名:棱角絲瓜。 【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肺、肝、胃經。 【功效】 通經活絡,解毒消腫。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 Luffa cylindrica(L.)Roem. 或粵絲瓜 L. acutangula (L.)Roxb. 的成熟果實的維管束。 【應用】 用于胸脅疼痛、風濕痹痛、經脈拘攣、乳汁不通等證。絲瓜絡善入經絡,能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因其藥力較緩和,臨床多配伍其他藥物同用。如用治胸脅疼痛,屬氣滯絡阻者,常配郁金、桔梗、枳殼等寬胸理氣藥同用。用于風濕痹痛、經脈拘攣,常與桑枝、秦艽、海風藤等配伍以祛風通絡。用治婦女乳脹乳痛,乳汁不暢,則可配伍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等通乳藥同用。本品甘涼清熱化痰順氣,故亦常用治痰熱咳嗽,可與瓜蔞、桑白皮、貝母等清熱化痰之品同用。 用于癰腫瘡毒、乳癰。絲瓜絡可解毒消腫,常配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同用。 此外,絲瓜絡炒炭用可止血,用治便血、崩漏等出血證。 【用法用量】 5.00 - 15.00 g 【形態】 1.絲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20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色,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化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因而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黑色,卵形,扁,平滑,邊緣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 2.粵絲瓜 其形態基本與絲瓜相同,但其莖有明顯的棱角,卷須下部也具棱;雄花的雄蕊為3,1枚1室,2枚2室;子房有棱角,棍棒形而無毛茸,果實外面具有8~10條縱向的棱;種子無狹翼邊緣,但基部2淺裂。 我國廣東、廣西有栽培。北部少見。 【產地】 絲瓜絡主產于浙江、江蘇,銷全國并出口。全國大部分地區也產,多自產自銷。以浙江、江蘇所產者質量為好。絲瓜布主產廣東。 【品種考證】 絲瓜在南宋許叔微《本事方》、楊士瀛《直指方》中均有記載,《救荒本草》始有較詳的形態描述。謂“絲瓜,人家園籬種之,延蔓而生,葉似栝蔞葉,而花又大,每葉間出一絲藤,纏附草木上,莖葉間開五瓣大黃花。結瓜形如黃瓜而大,色青,嫩時可食,老則去皮,內有絲縷……”所述乃本種。 【商品規格】 絲瓜絡:為枯老絲瓜除去果皮、果肉及種子者。 絲瓜布:為枯老粵絲瓜果實的整體。即不除去果皮、果肉及種子的枯老粵絲瓜果實。 均以完整、潔白、質柔韌、干燥、無殘留果皮及果肉和種子者為佳。 【化學成分】 絲瓜絡含木聚糖(Xy-lan)及纖維素,可能還含甘露聚糖、半乳聚糖及木質素等。 絲瓜絡含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an)、半乳聚糖(galactan)等。 【理化鑒別】 絲瓜布 外形呈長圓筒形,一端具堅韌的果柄,果皮灰黃色,上有10條縱向棱線,果皮質脆。其余均與絲瓜絡相似。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干枯時采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爛,取出洗凈,除去種子,曬干,稱“絲瓜絡”。廣東粵絲瓜采取后不去皮、子,稱為“絲瓜布”。 【炮制】 1.絲瓜絡 《串雅內編》:“去子剪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種子,擊扁,切成小段。 2.炒絲瓜絡 取凈絲瓜絡小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絲瓜絡炭 《證治準繩》:“近蒂三寸,連子燒灰存性。”現行,取絲瓜絡塊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清水。取出,晾干。 【附方】 1.治胸脅疼痛 炒絲瓜絡、赤芍、白芍、延胡索各9g,青皮6g。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胸痹及心氣痛 絲瓜絡15g,橘絡3g,丹參10g,薤白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咳嗽多痰,胸脅痛 老絲瓜絡燒存性,研細。白糖拌服,每次2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4.治風濕性關節痛 絲瓜絡15g,忍冬藤24g,威靈仙12g,雞血藤15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5.治手臂痛 絲瓜絡10cm,秦艽6g,羌活3g,紅花4.5g,水煎服。(中醫研究院《常見病驗方選編》) 6.治中風后半身不遂 絲瓜絡、懷牛膝各10g,桑枝、黃芪各30g。水煎服。 7.治乳少不通 絲瓜絡30g,無花果60g。燉豬蹄或豬肉服。(6~7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79年) 8.治小腸氣痛,繞臍沖心 絲瓜絡,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本草用法研究》) 9.治急性乳腺炎,瘡癤腫毒 絲瓜絡、丹皮各9g,金銀花、蒲公英各15g,炒枳殼12g。煎服。(《安徽中草藥》) 10.治濕疹 絲瓜絡60g。水煎,熏洗患處。(《山東中草藥手冊》) 11.治痔漏,脫肛 絲瓜絡,燒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黃為末,以豬膽汁、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本草用法研究》) 12.治水腫,腹水 絲瓜絡60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13.治經事不行 絲瓜絡(煅,研),每三錢,酒下。(《(魚孚)溪單方選》) 14.治繡球風及女陰搔癢 絲瓜絡30g,蒜瓣60g。煎水10000ml。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min。(《瘡瘍外用本草》)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絲瓜老者,筋絡貫串,房隔聯屬,故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及治消血病也。 甘平無毒。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腫瘡疽,齒匿,痘疹胎毒。 其藤治腦漏齒匿,殺蟲解毒。 《本草備要》:瀉熱涼血,宣通。 甘平。蘇頌曰冷。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絡,行血脈,老者筋絡貫穿,象人經絡,故可借其氣以引之。消浮腫,稀痘瘡。出不快者,燒存性,入朱砂蜜水調服。治腸風崩漏,疝痔癰疽。滑腸下乳。 《本草求真》:[批]解風寒濕熱蠱毒留滯經絡。 絲瓜專入經絡,兼入腸、胃。性屬寒,味甘體滑。其瓜經絡貫串,房膈連屬。凡人風痰濕熱,蠱毒血積,留滯經絡,發為癰疽瘡瘍,崩漏腸風,水腫等癥者,服之立能有效。以其通經達絡,無處不至。小兒痘出不快,用此近蒂三寸,連皮燒灰存性為末,沙糖水調服。并可以敷腳腫。鼻淵時流濁水,用此瓜藤近根三寸,燒灰存性為末,酒服方寸匙亦效。小兒預防出痘,于立冬后,用小絲瓜煅,入朱砂服之,亦應。皆以借其寒滑通達之性耳。但過服亦能滑腸作泄。故書有言,此屬菜中不足,食之當視臟氣以為可否也。 《本草分經》:甘,冷。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絡,行血脈,消浮腫,發痘瘡,滑腸。下乳用筋。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