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防己《中藥學7版》
【名稱】
防己
【拼音】
Fangji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u et S.M.Hwang的干燥根。前者習稱“漢防己”,主產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后者習稱“木防己”,主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凈,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縱切兩半,曬干。切厚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辛,寒。歸膀胱、肺經。
【功效】
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應用】
1.風濕痹證。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祛風除濕止痛,又能清熱。對風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節紅腫疼痛,及濕熱身痛者,尤為要藥,常與滑石、薏苡仁、蠶沙、梔子等配伍,如宣痹湯(《溫病條辨》);若與麻黃、肉桂、茯苓等同用,亦可用于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者,如防己飲(《圣濟總錄》)
2.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熱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濕熱,尤宜于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黃芪、白術、甘草等配伍,用于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如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若與茯苓、黃芪、桂枝等同用,可治一身悉腫,小便短少者,如防己茯苓湯(《金匱要略》);與椒目、葶藶子、大黃合用,又治濕熱腹脹水腫,即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治腳氣足脛腫痛、重著、麻木,可與吳茱萸、檳榔、木瓜等同用;《本草切要》治腳氣腫痛,則配木瓜、牛膝、桂枝、枳殼煎服。
3.濕疹瘡毒。本品苦以燥濕,寒以清熱,治濕疹瘡毒,可與苦參、金銀花等配伍。
此外,本品有降血壓作用,可用于高血壓病。
【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易傷胃氣,胃納不佳及陰虛體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漢防己(粉防己)含粉防己堿(即漢防己甲素),防己諾靈堿,輪環藤酚堿,氧防己堿,防己斯任堿,小檗胺,2,2’-N,N-二氯甲基粉防己堿,粉防己堿A、B、C、D。
木防己(廣防己)含馬兜鈴酸,木蘭花堿,尿囊素,馬兜鈴內酰胺,β-谷甾醇等。
2.藥理作用:粉防己能明顯增加排尿量。總堿及流浸膏或煎劑有鎮痛作用。粉防己堿有抗炎作用;對心肌有保護作用,能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有顯著降壓作用,能對抗心律失常;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還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液凝固過程;對實驗性矽肺有預防治療作用;對子宮收縮有明顯的松弛作用;低濃度的粉防己堿可使腸張力增加,節律性收縮加強,高濃度則降低張力減弱節律性收縮;有抗菌和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可使正常大鼠血糖明顯降低,血清胰島素明顯升高;有一定抗腫瘤作用;對免疫有抑制作用;有廣泛的抗過敏作用。
廣防己能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使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所含的馬兜鈴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木蘭花堿能顯著降低血壓,舒張壓下降尤為明顯。
3.臨床研究: 用漢防己甲素靜脈注射,每次120~180mg,每日2次,或口服,治療高血壓病270例,顯效52.6%,一般療效31.5%(中華內科雜志,1965,6:504);又靜注2~3mg/kg,每日2次,治療心絞痛20例,有效率90%(中華內科雜志,1985,11:682);用漢防己甲素治療慢性肝病纖維化73例,總有效率62.6%(臨床消化病雜志,1994,1:38)。又漢防己甲素可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支氣管哮喘、喘息型支氣管炎。
4.不良反應:國外報道,有人因長期服用含防己的減肥藥而導致腎毒(主要為馬兜鈴酸,有關馬兜鈴酸的毒性參見關木通)。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
2.《本草拾遺》:“漢(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宣通。”
3.《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于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