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臭梧桐
【拼音】
Chouwutong
【概述】
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的嫩枝和葉。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夏季尚未開花時采收,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
辛、苦、甘,涼。歸肝經。
【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平肝。
【應用】
1.風濕痹證。本品辛散苦燥,能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可單用,或與豨薟草配伍,如豨桐丸(《濟世養生經驗集》)。
2.風疹,濕瘡。本品辛能散風,燥可除濕,治風疹等皮膚瘙癢、濕瘡,可單用煎洗或外敷。
3.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本品性涼入肝,能涼肝平肝,治肝陽偏亢,頭痛眩暈者,可單用,或與豨薟草同用,或與鉤藤、菊花、夏枯草等配伍,F常用于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適量。用于高血壓病不宜久煎。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海州常山黃酮苷,臭梧桐素A、B,海州常山苦素A、B,內消旋肌醇,刺槐素-7-雙葡萄糖醛酸苷,洋丁香酚苷,植物血凝素及生物堿等。
2.藥理作用:臭梧桐煎劑及臭梧桐素B有鎮痛作用,開花前較開花后的鎮痛作用為強;煎劑及臭梧桐素A有鎮靜作用;其降血壓作用以水浸劑與煎劑最強。
3.臨床研究: 用臭梧桐葉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明顯。另據報道:內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g),成人每6小時1次,每次14片,小兒酌減,治療226例各型瘧疾,服藥后4天內,全部控制發作(中醫雜志,1961,5:31)。
【參考文獻】
1.《本草圖經》:“治瘧。”
2.《本草綱目拾遺》:“洗鵝掌風、一切瘡疥;煎湯洗汗斑;濕火腿腫久不愈者,同菴閭子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風濕,止痔腫,煎酒服;治臁瘡,搗爛作餅,加桐油貼。”
【圖片】
海洲常山
![]()
臭梧桐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