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絡石藤《中藥學7版》
【名稱】
絡石藤
【拼音】
Luoshiteng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帶葉藤莖。主產于江蘇、湖北、山東等地。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雜質,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
苦,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應用】
1.風濕熱痹。本品善祛風通絡,苦燥濕,微寒清熱,尤宜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者,每與忍冬藤、秦艽、地龍等配伍;亦可單用酒浸服。
2.喉痹,癰腫。本品入心肝血分,味苦性微寒,能清熱涼血,利咽消腫,故可用于熱毒壅盛之喉痹、癰腫。《近效方》以之單用水煎,慢慢含咽,治熱毒之咽喉腫痛、痹塞。與皂角刺、瓜蔞、乳香、沒藥等配伍,可治癰腫瘡毒,如止痛靈寶散(《外科精要》)。
3.跌撲損傷。本品能通經絡,涼血而消腫止痛。治跌撲損傷,瘀滯腫痛,可與伸筋草、透骨草、紅花、桃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藤莖含絡石苷,去甲絡石苷,牛蒡苷,穗羅漢松樹脂酚苷,橡膠肌醇等,葉含生物堿、黃酮類化合物。
2.藥理作用:絡石藤甲醇提取物對動物雙足浮腫、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所含黃酮苷對尿酸合成酶黃嘌呤氧化酶有顯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對腸及子宮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用鮮絡石藤200g,水煎洗雙膝以下,早晚分洗,治療小兒腹瀉200例,有效率100%(中醫外治雜志,2001,4:48)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絡石,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
2.《要藥分劑》:“絡石之功,專于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