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格】
西秦艽:又名西大艽、雞腿艽、大葉秦艽。為植物秦艽的干燥根。形似雞腿狀,故有“雞腿艽”之名。主產于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川秦艽:又名云秦艽、蘿卜艽、粗莖秦艽。為植物粗莖秦艽的干燥根。形似蘿卜狀,故有“蘿卜艽”之名。主產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麻花艽:又名津秦艽、辮子艽、麻花秦艽。為植物麻花秦艽的干燥根。常由數個根交錯纏繞在一起,呈麻花狀,故有“麻花艽”之名。主產于河北、陜西等地。
小秦艽:又名山秦艽、狗尾艽、狗秦艽。為植物小秦艽的干燥根。細小而多分枝,故有“小秦艽”之名。主產于河北、山西等地。
大秦艽:又名大艽。藥材中習慣將西秦艽和川秦艽統稱為“大秦艽”。
以上商品均以根粗壯、干燥、質堅實、色棕黃、氣味濃者為佳。
商品規格
(1)秦艽 主根粗大似雞腿、蘿卜、牛尾狀。質堅脆。斷面棕紅色或棕黃色,中心土黃色。一等:表面灰黃色或棕色,蘆下直徑1.2cm以上。二等: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蘆下直徑0.6—1.2cm。
(2)麻花艽 統貨。大小不分,蘆下直徑不小于0.3cm。
(3)達烏里秦艽 一等:條長20cm以下,蘆下直徑1cm以上。二等:長短大小不分,蘆下直徑0.3cm以上。
【化學成分】
秦艽根含龍膽堿(秦艽甲素,gentianine)、龍膽次堿(秦艽乙素, gentianidine)和秦艽丙素(gentianol),另外尚含揮發油、糖類。另報道含龍膽苦甙 (gentiopicrin)0.2%-1.5%。麻花艽、粗莖秦艽根還含龍膽苦甙、當藥苦甙及當藥甙。
【采收加工】
播種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質量較好。挖出后去掉莖葉,曬至柔軟時,堆成堆,使自然發熱,至根內部變成肉紅色時,曬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曬干。達烏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曬干。
【炮制】
1、秦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酒秦艽 取秦艽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中,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秦艽片100kg,用黃酒10kg。酒制后可增強活血舒筋之功。
貯干燥容器內,酒秦艽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痹手足壅腫 秦艽五分,附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先鋪飯,酒飲,日三,以愈為度。(《武威漢代醫簡》
2.治人一切風氣風眩病 秦艽十二分,茯神十二分,獨活八分。三味切,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依日月法!夺t心方》引《耆婆方》三光散)
3.治頭風疼 秦艽、白芷、川芎各6g,藁本9g。水煎服!渡衬貐^藥用植物》
4.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 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圣濟總錄》秦艽湯)
5.治傷寒后潮熱不退,發歇無定時 秦艽(去苗、土)、鱉甲(醋炙,去裙襽)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豉一百粒,蔥白五寸,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秦艽湯)
6.治時氣發狂 秦艽半兩(去苗),大青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生地黃汁,調下二錢服。
7.治消渴,除煩躁 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6~7方出自《圣惠方》)
8.治黃,心煩熱,口干,皮肉皆黃 秦艽十二分,牛乳一大升。同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瘥。(《廣利方》)
9.治陰黃 秦艽一兩(去苗),旋覆花半兩,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牛乳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秦艽散)
10.治腸胃濕熱及有風而脫肛不止 秦艽(去蘆,酒洗)七錢。水煎,空心服,服后安臥一時,渣再煎。(《赤水玄珠》秦艽湯)
11.治小便艱難,脹滿悶 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12.治虛勞口瘡,久不差 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割豬肝三兩片,用酒煮之,去肝取酒,調藥溫服,十服當愈。(《圣濟總錄》秦艽散)
13.治一切瘡口不合 秦艽細末,摻之!吨敝阜健非剀磽椒剑
14.治久癰疽 秦艽半兩。上一味。搗羅為末,涂敷瘡上,以帛裹縛之,日三次。(《圣濟總錄》秦艽涂敷方)
15.治胎動不安 秦艽、阿膠(炒)、艾葉。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糯米百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婦人大全良方》秦艽湯)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無毒。治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性論》:點服之,利大小便。差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日華子本草》:味苦、冷。主傳尸骨蒸,治疳及時氣。
《開寶本草》:味苦、辛,平、微溫,無毒。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藥類法象》: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下水,利小便,療黃病骨蒸。治口噤及腸風瀉血。
《藥性賦》:味苦、辛、平,性微溫,無毒?缮山,陰中陽也。其用有二:除四肢風濕若懈,療遍體黃疸如金。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