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僵蠶《中藥學7版》 【名稱】 僵蠶 【拼音】 Jiangcan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 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體。主產于浙江、江蘇、四川等養蠶區。多于春、秋季生產,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干燥。生用或炒用。 【性味歸經】 咸、辛,平。歸肝、肺、胃經。 【功效】 祛風定驚,化痰散結。 【應用】 1.驚癇抽搐。本品咸辛平,入肝、肺二經,既能息風止痙,又能化痰定驚,故對驚風、癲癇而挾痰熱者尤為適宜。治高熱抽搐者,可與蟬衣、鉤藤、菊花同用。治急驚風,痰喘發痙者,以本品同全蝎、天麻、朱砂、牛黃、膽南星等配伍,如千金散(《壽世保元》);若用治小兒脾虛久瀉,慢驚搐搦者,又當與黨參、白術、天麻、全蝎等益氣健脾,息風定驚藥配伍,如醒脾散(《古今醫統》);用治破傷風角弓反張者,則與全蝎、蜈蚣、鉤藤等配伍,如撮風散(《證治準繩》)。 2.風中經絡,口眼斜。本品味辛行散,能祛風、化痰、通絡,常與全蝎、白附子等同用,如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3.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本品辛散,入肝、肺二經,有祛外風、散風熱、止痛、止癢之功。用治肝經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癥,常與桑葉、木賊、荊芥等疏風清熱之品配伍,如白僵蠶散(《證治準繩》);用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者,可與桔梗、薄荷、荊芥、防風、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湯(《咽喉秘集》);治療風疹瘙癢,如《圣惠方》用本品為末,內服,治風瘡癮疹,可單味研末服,或與蟬蛻、薄荷等疏風止癢藥同用。 4.痰核,瘰疬。本品味咸,能軟堅散結,又兼可化痰,故可用治痰核、瘰疬,可單用為末,或與浙貝母、夏枯草、連翹等化痰散結藥同用。亦可用治乳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疔瘡癰腫等癥,可與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散風熱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成藥】 僵蛹 雄蠶蛾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蛋白質,脂肪。尚含多種氨基酸以及鐵、鋅、銅、錳、鉻等微量元素。白僵蠶體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銨。 2.藥理作用:僵蠶醇水浸出液對小鼠、家兔均有催眠、抗驚厥作用;其提取液在體內、外均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僵蠶粉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輕度的抑菌作用,其醇提取物體外可抑制人體肝癌細胞的呼吸,可用于直腸瘤型息肉的治療。 3.臨床研究: 據報道,用膽制僵蠶與黃連或黃芩共研細末備用。治療小兒高熱驚厥32例,痊愈30例(中國農村醫學,1984,2:209);用僵蠶治療高脂血癥21例,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皆降至正常(湖北中醫雜志,1987,3:43);用僵蠶10g裝膠囊服用。治療多發性癤腫35例,全部治愈(廣西中醫藥,1983,4:5)。另有用僵蠶等治療癲癇、破傷風、百日咳、糖尿病等。 4.不良反應:僵蠶內服可致過敏反應,出現痤瘡樣皮疹及過敏性皮疹,停藥后均能消失。少數患者有口咽干燥、惡心、食欲減少、困倦等反應。由于僵蠶有抗凝作用,故對血小板減少,凝血機制障礙及出血傾向患者應慎用。僵蠶、僵蛹均含草酸銨,進入體內可分解產生氨,對肝昏迷患者慎用。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 2.《本草綱目》:“散風痰結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一切金瘡,疔腫風痔。”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